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1点睡、早上5点起,这个中秋小长假,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气象科普IP"中气爱"联合主创傅正航在和台风"贝碧嘉"的斗智斗勇中度过——粉红天空是强台风要登陆了吗?台风危险半径朝上海来了吗?华东台风会有二连击吗?……3天时间,"中气爱"共发布15条视频,吸引全网近千万网友一起线上追台风。

"中气爱"是中国气象爱好者的简称,这是一个由全国各地气象爱好者组成的科普团队,核心成员十余人,以大学生为主。它也是全网最大的气象类科普博主之一,累计阅读量超2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气爱

联合主创傅正航(右一)亮相2024上海科技节红毯秀。

大气科学在当下仍是一门略显"冷门"的学科,"中气爱"令其屡屡"出圈",让更多人关心气象爱上气象甚至投身气象。不久前,又有一名"中气爱"成员选择以大气科学为专业,这个科普账号存在的意义已超过科普本身。

连夜蹲守"贝碧嘉",3天推送15条视频

9月10日晚,傅正航例行打开"中气爱"的工作平台,感到事情不一般。来自太平洋深处的台风胚胎95W迅速加强为台风"贝碧嘉"并开始整合云系、爆发对流,直奔我国东海而来。整个夏天,东海没有来过一个台风,能量没有消耗,平均海表温度在30℃以上,且热焓很高,生成强台风的可能性非常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工作群里关于"贝碧嘉"的各种信息不断投了进来——卫星遥感产品、地面观测数据、数值模型预测、AI模型预测……尽管早期路径毫无悬念,但后续形势极其复杂,团队的共识是:"贝碧嘉"的潜在影响很大,必须迅速向大众科普。收集信息、整合资料、制作可视化图形、写文案、剪视频……当晚11点,"中气爱"发布了第一条关于"贝碧嘉"的综合科普视频。

接下来的数天里,团队紧盯"贝碧嘉"动向,持续更新视频。果然,"贝碧嘉"的发展颇为戏剧性:9月10日—12日,正常加强;9月13日凌晨,它突遭对流层上层冷涡干空气侵入,命悬一线;9月14日,在多种有利因素下它又重整旗鼓;9月15日,强度明显增强,各类模型的判断也趋于一致——"贝碧嘉"将登陆长三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米旗舰店用中气爱视频展示手机。 沈湫莎摄

然而,"贝碧嘉"的体型非常小,即将登陆的长三角人口极为稠密,登陆点相差50公里,影响就会天差地别。它究竟会在哪里登陆?会不会登陆上海?危险半圆会不会扫过上海市区?登陆前会加强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受东海沿岸寒流影响而减弱?会不会变成环状台风?瞬息万变的台风牵动着"中气爱"所有人的心。

9月15日晚,包括傅正航在内,团队几乎一夜未眠,彻夜监测和讨论,线下追风小队也做好了各项出发准备。"既然做了气象博主,既然要写‘贝碧嘉’,就要尽己所能把它的所有特征都研究清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安心宅家。"于是有了3天15条视频的高频更新。

高强度的追击研究成就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也让"中气爱"频频出圈。"贝碧嘉"和之前的超强台风"摩羯"让更多人关注并认可"中气爱","冷涡""垂直风切变""眼壁置换"等气象专业词汇也在持续"涨粉"中破圈。

从兴趣到专业,底气成就科普热度

"中气爱"的图标是一枚旋转的蓝色台风,显示着它的创办与台风渊源颇深。

2002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创办了"台风论坛",让研究员工作之余在网络空间讨论台风。这个论坛吸引了一批气象爱好者,他们互相交流追风经验,记录每一个台风的发展过程与影响,由此积累了大量气象内容。

2010年,他们开始以"中国气象爱好者"的账号在微博上更新短图文内容,被粉丝们亲切称为"中气爱"。后来,"中气爱"又尝试创作长图文,一经推出迅速获得公众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老家重庆夏季时常出现极端高温,傅正航从小就对天气着了迷。他是那种一天不看气温数据就浑身难受的人,他自己做了个"板凳气象站",就是将温度计吊在板凳腿上测量气温。他还蹲守天气网站,追踪查看气温数据。

初中时,傅正航就已加入"中气爱"讨论组群并给它投稿。学校里不能带智能手机,他就悄悄把奶奶的老年机带到教室,让表哥把每天的高温实况以短信形式汇总发给他。

高考时,正值复旦创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不久,傅正航顺利考入该系,成为第三届本科生。大二开学专业分方向,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大气科学"这个并不太热门的方向。也正是这一年,他正式加入朝思暮想的"中气爱"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像傅正航这样痴迷于气象科学的年轻人的加入,"中气爱"的科普形式也从传统的图文拓展到短视频、长视频等更多维度,影响力触达更多平台。2021年,团队投给B站的一条介绍河南特大暴雨的视频点击量超过20万;2022年,一则《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的10分钟长视频点击量超350万;这次追踪台风"贝碧嘉",他们在小红书上连续发布12条竖屏视频,每条点击量均超10万。

从科普到科研,希望带火"冷"专业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中气爱"正肉眼可见地越来越火,全网已有近2000万关注。

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那么火的气象专业。与"中气爱"眼中变化万千、极具吸引力的天气相比,气象专业相对艰深枯燥。傅正航透露,今年复旦大学招收的100多名自然科学试验班学生中,第一次摸底选择大气专业的只有1人,去年的500名新生中也只有20多人最终进入气象专业。

气象专业不仅是看卫星云图,还非常考验数学和物理功底。傅正航记得他的第一堂专业课,老师就讲起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一个永远没有精确解的流体力学方程组,它是用传统数值方式进行天气预测无法回避的一道烧脑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科普中找到灵感,论文登上《科学》子刊封面。

气候变化的不断演进,以及AI大模型的加入,也让大气研究的课题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此背景下,2020年国家增设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2022年又增设地球系统科学专业。

2022年夏天,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同一时间巴基斯坦的降雨量却是它历史常年平均水平的10—20倍以上。傅正航在科普过程中发现了科学问题,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展了近一年的深入研究,最终撰写了一篇科学论文投给《科学》杂志子刊,不久前被录用刊发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科普滋养了傅正航的科研,也激励了其他"中气爱"成员。最近,一名由傅正航推荐加入科普团队的复旦学子决定选择大气科学作为自己进一步深造的专业。傅正航希望更多年轻人爱上气象科学并投身其中,因为"时代真的很需要它"。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视频截图、受访者提供等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