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都太难了!” 看着要她帮忙找的山西面食,土著朋友露出了难色。夹心面、红面搓尖儿、蘸叶子…“主要它们都不在同一个地方。”

可不是难么。我都来山西三趟了,愣是没吃全过去在纪录片上看到过的,各种技法神奇的面食。就说《我的美食向导》里出现过的夹心面,我至少走进过7、8家店,甚至把纪录片里的截图保存在手机里,但获得的答案几乎都是:“这个没有”,“今天不做”——就更别说更小众的,我只在一些田野调查的资料里看见过的面食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山西游玩就像一个单打独斗无法通关的游戏,终于逮到一个土著当攻略,自然得好好用上。

听闻我要去山西,一个号称不爱出门,只注重精神世界的宅男朋友竟也凑上来。他最近沉迷《黑神话·悟空》,以一周十几个小时的速度努力耕耘,据说第三章打了一周,愣是没打过去。于是要求跟我们搭伙,说是去山西找灵感,也顺便看看游戏里那些画面背后,真正的中国建筑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敢情好,就找三个《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呗。大同、晋中、再来个临汾,三天两夜,应该也能把你要找的面食凑全了。”土著朋友干脆如此建议。就这样,一边是为了黑猴子翻山越岭,一边是为了吃面穿街过巷,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黑神话·走山吃面”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有神人助攻,我预感这次应该能吃到不少稀奇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站,落地大同。

宅男一路上跟我们科普:这里不仅被游戏取景最多,而且据说能真实感受游戏中 “天命 人”(游戏主角的代名词)行走在古寺的感受。可惜我不是第一次来,面对2400多年建城史的大同古城, 转角就是辽金元明清的楼阁古刹,我 满脑子想的其实是:羊杂羊肉粉、烧卖刀削面、压豆面油炸糕…快 进我肚皮。

“所以哪个建筑是游戏里的?拍个照打完卡我们就去吃点东西吧。”

“没有原封不动被照搬进游戏的的建筑。” 宅男沉浸在辽金元明清的楼阁古刹中,丝毫没有察觉我的不耐烦。“可能你此刻摸的这个扶手,就被融合进了某个寺庙场景,而那个寺庙,又借鉴了元代某寺庙的结构和明代某寺庙的雕塑。整个游戏就是一个大型的重装融合,给你打造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装融合?陌生又熟悉?几个词触发了我的记忆开关。一个曾与我擦肩而过的大同滋味,出现在脑海里,“赶紧逛,完了我们带你去吃一个好东西!”

抿八股+羊蹄,大同饮食中与《黑神话·悟空》建筑同样“陌生又熟悉”的“重装融合”,也是我为大伙推荐的第一顿山西面食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曾经的边关重镇,大同分割了游牧和农耕文明,这里往北是以牛羊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往南是擅长农耕布织的汉族。但自打北魏入关,大同的口味就开始了南北交融,这里面,不仅是牛羊和面食的交融,也是谷物使用上的个性重组。保留至今的“抿扒锅”,就是保留到今天,最具代表的滋味。

抿,一种制作方法,就是巨大的擦子,横跨在热水锅上,拿起面糊在擦板上来回擦的动作。“八/扒”“股/锅”都是方言的音译,可以理解为“抿”下来的面条颗粒,在热水锅里被扒拉熟。在大同,没有一家抿八股的原料或配比是一样的,但只要配上羊肉或羊蹄,就是大同人熟悉并喜爱的早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严寺出来,宅男就被我们七拐八弯地带进了一家小店。某点评上,这家店只有3.5分,甚至没有配图和营业时间。“你们怎么知道店是正常营业?”“你确定3.5分的店能吃么?”“这页面上还写着炸鱼薯条,水煮鱼,这两个东西就不应该同时出现!” 他一路质疑抵抗,直到站在大门敞开的店铺门口:

4张桌子,老板娘正在摘韭菜看电视,墙上写着三种面:抿扒锅、抿豆面和压豆面。环境干净得像是打开了自己客厅,一对本地食客正在等面上桌,手头认真地剥着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也是我几次来山西后,发现筛选面店的核心秘籍:标准的抿扒锅只会出现在小区居民楼下或者菜场旁,通常店面不大,老板也不太可能有心思运营某点评。再加上食客都是小区老居民,没有写点评的习惯,自然就是基础分3.5,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平台硬塞进来的奇怪菜品,老板自己是全然不知的。

作为食客,大可不必在意平台分数,就挑老小区旁的,收录年头最久,app上感觉运营感最少的店。 这家的老板用的是土豆、莜面和山药,我还吃过白面、莜面和土豆调的抿扒锅。 山药着实少见,吃到嘴里细腻又有劲儿,还有接近年糕的绵密感。 搭配上老板自己熬的,香到灵魂打颤的猪肉臊子,一勺醋解腻,再啃一口卤入味儿的羊蹄,烫的热乎,吃得得劲儿,简直神仙在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了一口就被抿扒锅征服的宅男,也不“哇啦”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干光了一整碗,甚至还想再来一轮。“各种味道的打破重组,有意思,是有些游戏的道理在里面的。”

“也有象形意义。比如游戏目前对你本人的“抿”压,就跟刚刚在擦板上的面团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敢这么开玩笑,也是因为眼前这位宅男,至今都没打通游戏第三章。

游戏第三章,“黑悟空”历经磨难,来到一个名叫小西天的地方。那章的大boss黄眉和尚,住在一个被“彩绘悬塑”所装点的寺庙。主坛的前后方、两侧墙壁和上方梁柱檩椽枋都被雕刻上了无数佛法故事中的场景,它们融于建筑中,画面只精细,堪称举世无双。场景参考的,正是位于山西临汾隰县,有着“悬塑绝唱”的现实版小西天。随着游戏镜头,这些年岁几百年的彩绘悬塑甚至仿佛活了起来,在香火中,展现出“极乐世界”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去西天真的太难了,光这个小西天,就要了我大半条命:我们先从大同坐了四小时高铁到达临汾,又拼车颠了两小时到达隰县,才终于到达了这个小西天的山脚。这里至今不通火车,《黑神话》带火它之前,来这里几乎只有自驾一个选择。

“这里可太偏僻了,游戏公司都是怎么发现的?” 带着已经接近于零的血力值,我喘着粗气爬到山顶,忍不住开始发牢骚。

没等宅男说话,土著朋友倒是先回了我,“其实我们这里,这种年岁的古寺无处不在。光这附近就还有一个广胜寺,外壁雕刻着各种佛经故事,甚至人更少。我家榆社那也是,开车40分内,我能给你找到好几个几百年没怎么维修的古寺古建。我们县里的博物馆,随手拿出来的都是六七百年的石雕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作为外地人想象不到的。山西,大概就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突然想起来之前,看的一本山西面食的田野调查资料。资料里提及,隰县所属的临汾地区,光民间独特的面食就有10多种,其中一个叫丁村的地方,竟然用到印度常见的“胡芦巴粉”和“姜黄粉”做花卷,加上花椒叶和芝麻,堪称面食中的“丝绸之路”。谁又能想到,一个不起眼的花卷,可以是研究中外交通贸易往来和中原文化多样性的有力线索呢?

下山后,在一个名叫“老隰县碗秃”的小店,我又意外与一种名叫糁粉的食物偶遇。元曲唱词曾经写道:“糁子面带葱韭”,与这个食物不谋重合。问了老板,她说这是将荞麦粉去皮后磨成细粉,再加凉水拌湿,最后稀释过滤后用温水熬出来的。我问吃的时候是不是拌韭菜盐?她说以前有,现在不做了,直接放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人知道这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的滋味,可能哪怕太原大同这些本地城市,听过这些面食的可能也寥寥无几。它们就像藏在山西四处,不被人知道的古建筑一样,单纯的被一代代山西人坚持做着,问起来也没有什么宏大的原因,只是既然在这儿,就好好守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程的最后一站,土著把我和宅男拉到了她的老家,晋中

我们去平遥看了双林寺的韦陀,去了一家专门做蘸片子的小店,吃到了玉谷叶子、三七叶子、茄子、豆角… 一些我们听过没听过的植物做成的“蘸片子”。植物在面浆里变成一叶叶扁舟,幻化成店里8种蘸汤:酸菜、猪肉、番茄、炸酱、辣韭菜、调和醋、尖椒香菜、蒜泥的载体。不仅每一种浇汁的用料都扎实美味,而且,一份才只要不到10块钱。

然后,惊喜来了:

“还有什么没吃到的,我让我妈统统一桌给你做全了!”

这不等于开挂吗?我一个没矜持住,笑成了一个傻子,甚至不顾及礼仪,直接张嘴问了我那期待已久的夹心面 —— “能做么?可能么?真的么!” 朋友满脸佛祖般微笑的点了点头,给了我一个的手势。

“是你们要吃包面是吧?我面和好了,就等你们来了就做。” 阿姨看见我们来,连忙擦了擦手迎接我们。除了夹心面,她还准备了一点高粱红面撮尖,以及纪录片里才见过的手作莜面栲栳老,浇汁也做了三种:猪肉海带的、番茄豆腐鸡蛋的、和本地传统的韭菜盐。

红色的高粱面,被阿姨的巧手裹紧揉好的白面里。长而细的擀面杖,先压成饼,再杆成薄皮,一把玉米面防粘,手起大到就开切。不消10分钟,一根根白里夹红,仿佛猫眼石一般,浪漫又好看的夹心面就做好了。我没忍住,把埋藏在已久的好奇问了出来:为什么无数地方都不卖这个面,是很难做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做,想吃就会做。不过现在都爱吃白面了,这个没什么人吃了。”

几分钟后,煮好的面和浇汁分门别类地上了桌。同时端上桌的还有我们一再说不用的红烧水库鱼和红烧羊肉。我的碳水脑袋吃得肾上腺素直飙,开心的不得了,反倒是阿姨还在一个劲儿地说“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总觉得我们来一趟,吃面是亏待了我们。

我每样配菜拿了一点,蘸着汤汁吸溜。高粱特有的石砾感,结合着白面的柔韧,回口甘甜,牙感十足。空口吃口面就已经很好,加上番茄卤和五花炒豆角,又更香了。猪油的脂肪混合着番茄的咸酸,是简单却完美的味觉平衡。再对比着单纯用高粱面搓出来的搓尖儿,单纯用莜面做出的栲栳老…人生第一次,谷物之间不同的香气和特性,能让人体会的如此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顿,是我这几年吃过最好的碳水,没有之一。

“这可一点都不比上次吃过的日本荞麦匠人做的荞麦面差啊!?这蘸水的想象力,也比日本丰富多了”,脑海里打转着阿姨的那句“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我忍不住打抱不平起来。

宅男想了一会儿,说了一个故事:上世纪初,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来到中国考察辽金古建筑,可能向导没找对,或者当时国家战乱动荡,总之对方并没发现有价值的建筑,于是回到日本后对世界宣称:中国境内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想看唐代木构还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然而仅仅十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等就在五台山发现了全木质结构的佛光寺,后来又慢慢发现了应县木塔等更多全木质结构的建筑。

“它们一直都在,只是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是太多,普通人也不懂吧”,土著朋友回应。“我想起小时候,外公家还有个不知道从哪搬来的石雕,专门压咸菜缸呢,后来上交了。”

大家都沉默了,我们各自开始在想一些事情。又吸了一口裹满番茄酱汁的夹心面,我在想的是:山西不缺世界顶级的面食技艺,但它还缺个《黑神话·悟空》这样的契机,给它一个站在世界舞台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作者|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我的美食向导》、梅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