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古的火车站摇身变为艺术秀场,观众穿行于不同风格的情境中,移步易景,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中秋佳节,"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在浦东金桥EKA·天物文创园区开幕,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近年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有益探索。

链接生活,拥抱衣食住行

火车站是交通枢纽,也象征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伴随时代不断前进。本次展览通过中央复兴车站里十二时辰的时光流转,重点展示12项上海非遗。其中,既有富含江南古韵雅趣的朵云轩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编、上海剪纸、金山农民画、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也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黄杨木雕、上海绒绣、海派旗袍、钩针编织、珐琅器制作、海派家具制作等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国非遗资源谱系中,上海非遗独树一帜,不少兼具近代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特色,渗透进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如何让它们更好地活在当下?答案是: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黄杨木雕,结合民间雕塑技艺和西洋素描技法,具有典型海派特色。此次展出的徐宝庆作品《狮舞龙腾》,利用数字技术放大局部细节,提供多维观赏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誉为"东方油画"的上海绒绣,是具"兼容并包"气质的绣种,明暗对比显著,适合表现风景和人物肖像。此次展出的"繁花"系列,赋予日用品非遗元素,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作为"绒"于科技系列的高端产品,绒绣蓝牙音响茶几倾注了设计师和绣娘的巧思,以手工绣品包裹科技内芯,一体式蓝牙音响胡桃木小边桌让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音乐生活。《一路繁花》绒绣笔记本系列全套12本,将武康大楼、展览中心等12处上海地标作为封面,每幢建筑大约由26至35种色线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绣制而成。

近年来,海派非遗与当代艺术频频"牵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当代价值。高境布艺堆画《追忆似水年华》,在黑白建筑摄影上"长"出了鲜艳热烈的布艺花朵,唤醒一代人对上海老城区的记忆。草编《生生不息》、土布《环环相扣》等系列公共艺术装置,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界融合,创新非遗传承

跨界,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助推剂"。老字号品牌回力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合作产学研项目,此番发布了惠山泥人、滚灯、阿坝羌绣、艾德莱斯4款非遗主题球鞋。上海民乐一厂跨界联手美国大都会博物、上海博物馆,推出系列联名款乐器,共谱一曲"礼遇东西"。朵云轩携手野兽派带来"生命之木"秋意浓香薰系列,让人们在齐白石的画作中找到中国的秋天。苏绣大师蔡梅英为佰草集轻彩妆产品设计的苏绣概念包装,颇具质感和韵味,演绎中式美学的精致和优雅。

上海对口援建的非遗创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佤锦玉堂春"系列将海派旗袍、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云南佤族织锦技艺等上海、云南两地非遗融合设计于当代华服之上,装饰由绒线编结立体玉兰花及佤族蝴蝶纹样,代表沪滇情谊繁花似锦,人民生活美好和谐。面料图案则通过AIGC进行文化符号的提取,探索数字化设计工具对传统非遗的赋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展览的主办方,上海大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设计,助推"非遗+"高质量发展。展厅内,一系列黑陶作品便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青海果洛研修班)的成果。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地理风貌独特,尤其是黄河源、阿尼玛卿雪山和扎陵湖等具有代表性。一套黑陶花器每一款都以一种独特的造型和纹理呈现出对应景观的特点,如流动的河水、高耸的雪山和荡漾的湖水,以黑陶之色表现秘境之美,同时在花器的表面融入银色纹理装饰,突显景观的素雅和纯洁之美。青海果洛的黑陶与上海的咖啡渣结合,则创作出别开生面的黑陶咖啡渣玛尼堆花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有趣、这么酷!"走出展厅,不少年轻观众发出如是感叹。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将持续至10月16日。其间,"流动的非遗"快闪同步开启,4辆非遗创意文创小拖车将在园区内移动,打造流动的潮流非遗文创"造物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主办方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