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战士早就不约而同地把遗书放在了胸口,一位首长催着几个战士,有什么话快对着镜头说出来。有个小战士犹豫了半天,对镜头说‘希望我父母今后照顾好身体’就背过脸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谈及对军人的向往,安徽省军区某通信中队指导员李箐回忆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军人盲跳的电视画面,“那年我九岁,觉得这个事很震撼,也想成为军人,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别人。”
拿过接力棒
“你上班的地方离家只有500米,为什么老是不回家?”面对李箐的质问,父亲只淡淡说了一句“我有重要的工作”。直到父亲拿回“北疆卫士”奖章和书,她才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用脚步去丈量祖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用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冻得硬邦邦的面包、带着冰碴的水、咬不动的牛肉干,是他们的口粮。“原来父亲做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李箐说。
“从现在起,你将接受军训。”父亲的声音坚定而不容置疑,“在进入军校之前,你必须有所准备。”当李箐收到军校录取通知书之后,父亲便拉着李箐一起训练,晚上回家一身酸痛,父亲却没有丝毫的怜惜心疼,只有一句“明天继续”。直到上军校后李箐才发现,父亲一直用男兵的训练标准要求自己。
初到省军区工作后,李箐常跟父亲打电话聊工作。“我受了委屈,他第一时间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我,告诉我哪里做得不对,言语中一点都不客气。”李箐说,“父亲的性格就是一直这么‘刚’。他从来不会说希望我从军,高考的时候也没建议我考军校,直到军校毕业,他才简单说了句‘我很欣慰你拿过了接力棒’。”
是姑娘 也是战士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父亲便带着李箐去理发,从长发及腰到及耳短发,她看着镜中的自己埋头痛哭:“为什么非要剪短发,我把它盘起来不行吗?”“你是姑娘,也是名战士,凡事都要为作战准备。你想想如果上了战场,哪有时间精力盘头发?”父亲的这句话让李箐释然,也刻在了心里。
“你们都是女生,要不......”在军校的一次野外生存训练中,教官的话还没说完,李箐便打断了他,“报告教官,我们准备好了,可以随时出发完成任务。”
和男兵一样,李箐穿着一身迷彩服,戴着军帽,踏着战术靴,背着水壶、干粮、急救包、地图盒以及用于个人防护的装备等。直升机机动至尚未完全开发的半山腰,大家一同踏入了茂密的森林。“其中有个任务是杀蛇,虽然都是女兵,没人怕,杀蛇的过程干净利索。”李箐说。
到省军区工作后,她仍将服务备战打仗作为使命,把保证线路畅通作为岗位职责。从执勤用语到音频操作,从视频联通到故障排除,从线路布设到后台导播,与战士们学在一起、练在一起,逐个专业过、逐个岗位过,现有通信业务基本掌握。在完成演习通信保障期间,每天迎着朝阳出发、伴着月亮而归,最早参演、最晚退出、最后复盘,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续写荣誉
刚到省军区放下背囊,当时的指导员就带着李箐去了中队荣誉室。房间摆满了证书和照片,“硬骨头六连”的荣誉更是让李箐心潮澎湃,“从1952年至今,中队的荣誉就没有断过。我作为新干部,绝不能丢人。”
“信息化是个技术活、脑力活,一遍不行,我们就练一百遍、一千遍!”这是李箐常挂在嘴边的话,“训到极端、练到极致”是她对中队的要求。2022年上级新配发通信装备维修车,车载几十个设备,说明书垒起来就有半米高。她与几名业务骨干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一直在车里,逐字逐句研究,逐个按键摸索,联系厂家请教,协调专家现场教学解惑,仅用两周时间就将车载装备性能学懂弄通,如此效率让装备厂家连声称赞。
作为男女混编中队的指导员,李箐不仅兼顾了军纪的严格性,还特别考虑了性别差异、心理需求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每当战士遇到实际困难,都伸手帮一帮;每当战士遇到思想困惑,都主动唠一唠。
从2020年毕业分配到中队,她见证了中队全面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抠细训加强经常性考核评比,到中队连续3年军事训练考核优良率达到100%;从突出实战牵引、任务磨砺、行动摔打,到连续两年在上级比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坚持在创先争优中锤炼练兵备战的奋进姿态,到2023年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面对新的起点新的挑战,要接力传承好奋斗精神,弘扬实干精神,把机房当战场,把岗位当战位,把任务当使命。”李箐说。
李菁(左一)
青春宣言
要始终保持“在弦上”的战斗姿态、“在肩上”的责任担当、“在路上”的韧劲定力,在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从实际着眼、从长远考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状态,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落细落小的领导方法、于法有据的决策方法,敢于钻“矛盾窝”、迎难而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官兵现实关切,以一以贯之的恒心毅力推动中队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李 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