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8天,即9月26日至10月6日,长达11天的WTT北京大满贯即将开打。
这是WTT最高级别的赛事,积分最高、奖金最多、实力最强,因此一直备受关注,参赛人数非常多~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好手都来了。
在中国主场的比赛,中国乒协当然不会放过机会,又出钱又出力的,主场之利,不用白不用,肯定会尽量多地派球员参赛。
毕竟,在主场参赛不用东奔西跑,省去了很多机票钱和差旅费,成本大大降低,多几个人参赛也没太大压力,所以,能参加的尽量参加。
这不,在中国女乒方面,这次我们一下就派出了16人参赛,分别为:
孙颖莎,王曼昱,王艺迪,陈幸同,钱天一,蒯曼,石洵瑶,何卓佳,纵歌曼,覃予萱,陈熠,李雅可,徐奕,杨屹韵,刘炜珊,王晓彤。
其中,前10人直接进正赛,后6人要从资格赛开始打。
你看:
这16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很有气势吧?也就是在主场,其它地方的比赛还真没见过这么多人参加。
但是,看似参赛的人很多,可也不是随便谁就能参加的,尤其是从“新增的从来没打过大满贯”的这些球员来看,教练组对入选球员的选择还是有标准的~并不是一味只按世界排名。
那么,具体有哪些入选标准呢?
从“新增的这些球员”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标准:
一、标准1:适龄的青年队选手。
在这里,“适龄”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年轻选手来说,什么叫“适龄”?
那就是,以4年之后的奥运会为基本标准,到那个时候正好处于“好年龄”、正值当打之年的年轻选手,就是“适龄的”。
很明显,当前的这个年龄段,就是以“20岁上下”更为合适~4年之后,24岁上下,正是最能打的时候。
当然了,在此,很多人可能又会说了:
“人家日本女乒十五六岁就已经开始挑大梁了,我们20岁太晚了!”
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尽然。
毕竟,中国女乒与日本女乒的培养机制是不一样的:
1、日本女乒就是走“年轻化道路”的。
由于急于要与中国女乒竞争,恐怕被越拉越远,所以,她们只能想方设法、急吼吼地“断层培养”,争取能“尽快成材、赶紧上路、越快越好”,先跟上我们的脚步再说。
毕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她们等不及像中国女乒那样“一板一眼”地来慢慢培养了,心里急得发慌,所以就要赶紧来。
如果她们也像中国女乒一样“手里有粮”,她也不急。
2、而中国女乒这边呢:
由于底子厚实,打球的人多,能打的主将不少,所以说,在人才培养上不会太着急:
能有“不世的天才”更好,如果没有呢,那就按照规律一步步来吧,等到你长成个了,能打的时候再打,不会“拔苗助长”,那样也没啥用。
所以说:
两个协会的培养机制不一样,日本女乒的16岁,也就相当于中国女乒的20岁~在“运动年龄”上是差不多的,也不能只看“生理年龄”。
而从我们这次“新增的大满贯球员”来看,其中:
蒯曼,陈熠,徐奕,纵歌曼,覃予萱~这5人基本就是属于这个标准的:20岁上下适龄选手,是重点培养对象,会多给机会。
二、标准2:最近比赛表现不错的选手。
即,除了要重点培养的适龄球员之外,另外一个入选标准就是:
最近比赛打得越好,就越有机会入选~鼓励你积极上进,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毕竟:
我们球员太多,教练太少,根本顾不过来,这样,球员自己的“自觉性”就非常重要了~教练顾不过来,看你能不能自觉去练、不偷懒?
这就像上学一样:
一个老师带一大群学生,精力有限,那就只能先照顾“重点学生”,其他差一点的就可能顾不上了~这样,自觉性就很重要了。
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呢?
那就是:奖励那些“成绩好、进步快的”~谁进步最快就嘉奖谁~这样,积极性就慢慢起来了。
学生上学如此,球员打球也是如此:
对于教练顾不上的那些球员,一个标准就是:谁最近比赛“表现好、进步大”,谁获得的参赛机会就多~有了好机会就给你,这样也能逐步调动起积极性。
在这次新增的大满贯选手中,像:
石洵瑶,杨屹韵,王晓彤等,最近表现都不错,所以就会多给参赛机会~不过,韩菲儿有点可惜,最近打得也不错。
三、标准3:“老的”和“小的”就暂时先不给机会了。
这一次,像世界排名比较靠前、本来在入选大满贯范围之内的两位选手:
27岁的张瑞和16岁的丁怡婕,都没能入选,顺延一位,把机会让给“符合上述两项标准”的选手了。
由此也可看出中国女乒教练组的一些意图,即:
现在主要还是以“培养年轻适龄球员”和“锻炼中生代球员”为主,如果年龄偏大或偏小,暂时就要先放一放,不怎么给机会了,毕竟,参赛机会有限,分配不过来~这也是一个大趋势。
综上所述:
北京WTT大满贯即将开打,中国女乒这次参赛人数非常多,而从这些新增的球员中,也能看出新奥运周期内中国女乒教练组的一些规划和意图。
总之,加油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