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互联网的十字路口”感受中国科技的发展浪潮,走进曾经的三元乳品厂探索文化科技是如何让旧厂房重获新生。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新生开学之际,“园区导师”和“园区小助手”带领90余名大一、研一新生们走进中关村软件园和E9区创新工场2家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共上一节特别的“开学第一节园区课”。

这是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市委网信办、新京报社等单位承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4年园区行主题日“导师助教进园区”活动。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调研团队在前往北京各个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后,将会研究形成一系列专业的调研报告,为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实地调研让学生们切身感受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研一新生在中关村软件园沙盘模型面前了解园区企业。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万集科技是一家做智慧交通的企业,华力创通是做卫星通信的一家企业,软通现在更多是做智慧城市,中国银联的结算中心也在我们园区……”在中关村软件园的沙盘模型面前,讲解员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一新生一一介绍园区内的企业。“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我们二期西大门的位置,这个建筑的外形是一个‘莫比乌斯环’,这个楼宇非常好看,寓意着无限可能。

近年互联网文化企业的迅猛发展,彰显科技为文化赋能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园区内布局了全国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大家熟知的互联网大厂。”解说员指着一个汇集了腾讯、百度、新浪、网易大楼的十字路口说道,这里如今已经是一个网红十字路口,又被称作中国互联网十字路口。”讲解员介绍,至今已有70余家上市企业入驻中关村软件园,园区内所有中小微注册企业加起来有3800多家,园区企业总收入达5625.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说员为同学们介绍科大讯飞智慧黑板。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此外,同学们还实地走访了汉王科技和科大讯飞两家文化科技融合代表性企业。科大讯飞为同学们展示了以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大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产品。“借助我们的智慧黑板,能够快速地生成标准几何图形,习惯写粉笔板书的老师可以实现在智慧屏幕上的同步。我们的智慧系统还可以帮助老师实现一键备课、课堂复盘等功能……”人工智能对于教学课堂的改变,让新生们连连惊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则走进E9区创新工场,探访园区内强氧科技和鲸世科技两家企业。E9区创新工场聚集的产业类型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所学专业非常贴近。在两家企业中,同学们了解到最前沿的数字硬件设备、广告拍摄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E9区创新工场,同学们走进强氧科技了解行业先进的数字硬件设备。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这是一个从乳品厂改造而来的园区。”在E9区创新工场,处处可见工业风的罐子与管道。大门处矗立着一个二维码雕塑,以活字印刷术和计算机编程的元素,代表了整个园区文化科技融合的定位。“E9区创新工场”名字中的E代表英文中电子(Electronic)和文娱(Entertainment)的首写字母,9则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持久有序的美好愿景。

讲解员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七号空间站。七号空间站大厅的一侧,各种罐子与管道走势交错。管道之间,大储奶罐被改造成了书架、咖啡店。“这个大厅是乳品厂的一个原始的生产厂房,我们把它改造成了一个文化大厅。这些管道是一条被保留下来的真实的巴氏消毒生产线。”

讲解员介绍,E9区创新工场所在的双桥农场是国家1949年接管的第一个国营农场。1983年,双桥乳品场在这里正式投产,并于1998年更名为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乳品一厂。2012年,随着乳品厂迁至瀛海工业园,厂区成为历史。2014年,双桥乳品厂正式转型为E9区创新工场。截止目前为止,整个园区内有154家企业,其中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占比88.9%。

“在中关村软件园,我感受到了我国科技的前沿发展。我以后将在中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也会进行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方面的一些研究。作为开学第一课,我们走进这些企业,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还是挺有意义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一新生胡昕熠和周君茹在中关村软件园参观后说道。

“这次园区行是我们专业实践的第一课。我看到原本的三元乳品厂创新性地改建成了文化园区,也看到了很多企业通过‘文化+科技’的形式蓬勃发展,让我对将学习的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学习动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一新生王瑛沛在参观E9区创新工场后表示,这种学习形式十分新颖,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让记忆和体会更加深刻。

“园区小助手”带着问题来调研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关村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哪些素质?”“未来中关村软件园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中有哪些新兴领域值得关注?”“中关村园区是否有绿色科技项目或举措?”“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中关村将如何以文化要素赋能生产力跃升?”在园区参观完毕后,园区小助手们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导师助教进园区”活动中,调研团队除中关村软件园和E9区创新工场外,还将走访隆福寺文创园、星光影视园等代表性文化产业园区。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担任“园区导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担任“园区小助手”,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园区导师刁基诺介绍,本次来到中关村软件园之前,调研团队已经做了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从中提取了“文化科技融合”这个调研主题。“我们在暑假中就着手梳理了产业园政策发展的演变,并与海外园区进行了对比。今天我们也是带着问题来的。”刁基诺表示,在当日的园区行活动中与园区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希望能够帮园区解决一些他们真正“所想”“所急”的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园区导师丁颖也在调研E9区创新工场后表示,当日参观的两家企业都非常有代表性,“我们学院今年第一届招收‘数字文化发展与传播’专业的硕士生,不管是我们学院,还是整个行业,在‘数字文化’方面都有着蓬勃的发展以及旺盛的需求。我们也将以‘数字文化’为课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把调研报告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E9区创新工场,同学们探访鲸世科技体验互动游戏。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园区小助手”、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蔡抒恩告诉记者,从前鲜少在自己的国家了解到“文化产业”这一领域。“作为就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认识了中国的文化产业,第一次实地参访了E9区创新工场。课堂理论结合实际走访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深受启发。也让我对‘园区’这一课题产生了求知研究的兴趣。”

“园区小助手”纪静怡表示,在2023年园区行活动举办时,她就已经参与其中。“我目前的任务是对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基本的资料梳理,并跟随调研团做现场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形成书面报告。”

“园区小助手”刘可沁也提到,平时更多接触的是影视制片和展览方向的内容,对于园区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增进了解。“我下一步会对‘数据可视化’这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认为除了智慧城市外,像非遗文化等都可以受益于数据可视化。”

刁基诺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日常就有一些和园区相关的课程。“通过调研,可以帮助他们把书本上的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产品经理人思维,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真问题的研究。而且年轻人的思维都很活跃,他们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思考,也能够为调研提供新的思想碰撞。”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彦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