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剧,俗称广府戏,是岭南四大地方剧种(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中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它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南国红豆”。

佛山,是粤剧发祥地,著名的“粤剧之乡”。

明清时期,作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佛山,商贸繁华,行庄遍布,会馆林立。行业神崇拜和行业会馆的建立,为戏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并由此诞生了岭南地区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一首竹枝词,描绘了佛山古镇万人空巷“睇大戏”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粤剧博物馆。南海融媒记者章佳琳 摄

佛山粤剧,以武见长,自成特色。作为南派武术发祥地,佛山粤剧艺人不断吸纳各家拳法,把洪拳的腰马、咏春的推手、蔡李佛的硬功搬上舞台。以真功夫入戏,成为佛山粤剧的重要元素。

数百年发展,琼花会馆早已不复存在,但粤韵南音却从未远离。粤剧种子早已在佛山开花结果,千里驹、白驹荣、薛觉先等都是从佛山“走出去”的省港粤剧名家,粤剧五大流派的祖师爷均出自佛山,剧作家南海十三郎、陈卓莹等都是佛山的骄傲。“梅花奖”得主李淑勤、曾小敏等粤剧名家不断革新,为粤剧发展注入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福台粤剧表演。南海融媒记者陈建烨 摄

粤剧为媒,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经过几百年跌宕起伏,粤剧文化已从佛山走向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粤剧作为承载着浓浓乡愁的“乡土文化”和联谊海外乡亲的重要纽带,佛山青年粤剧团和佛山粤剧团先后120多次赴香港、澳门,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演出交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生动地描绘了粤剧在全球的传播力。2006年粤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海大沥横江新星粤乐社。南海融媒记者章佳琳摄

梨园风韵,里巷弹唱人家,粤剧在佛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活跃在民间的粤剧私伙局,寻常里巷时常飘出的粤曲声,成了佛山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如今,全市业余粤剧、粤曲团体达500多个,每年演出不下6000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城南庄龙津春风曲艺社。南海融媒记者章佳琳摄

2023年,佛山市政府斥资3.5亿元新建的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落成,作为佛山保护、传承粤剧文化的专业机构,已抢救、整理、保留过百部整本传统粤剧大戏,开展各类粤剧演出、培训活动,成功创建50所粤剧特色学校,有力推动了粤剧文化交流和活态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山市粤剧院。南海融媒记者章佳琳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海桂园小学粤剧特色课程。南海融媒记者佳琳 摄

未来,在激活十大传统文化的驱动下,佛山将推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织共融,不断擦亮“粤剧文化”城市名片,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 让 更多人看到

出品: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南海融媒记者 洪晓诗 通讯员 冼艳芬 麦凤庄

图/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陈建烨

视频拍摄/南海融媒记者 章佳琳 、张宝翔、吕颜、陈建烨、张志成

视频剪辑/南海融媒记者 张宝翔

海报设计/南海融媒记者黄少冰

编辑: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