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因涉京华城容积率案遭收押禁见,不只在岛内掀起政治风暴,也吸引隔海观澜的香港媒体的关注。《大公报》9月14日发表了资深媒体人朱穗怡老师的评论文章< 台湾政坛“第三势力”为何命运多舛>,结合柯案探讨为何“第三势力”此起彼伏难成气候,岛内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国民党和民进党轮流执政的基本格局。

谈到所谓“第三势力”难有发展,朱穗怡老师总结为两点。其一, 2008年第7届“立委”选举首度实施“单一选区两票制”,同时将“立委”席次减半,改为113席,对小党的生存极为不利。因为在新的“立委”选举制度下,每个选区只能有一名候选人当选。小党由于资源和人脉远不及国民党和民进党这两大党,所以常在“立委”选举处于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不少“第三势力”是“一人党”,即主要依靠党主席一人的光环和人气来汇聚支持者,当党主席的光环陨落、实力消退,该党也随之泡沫化。朱穗怡老师举了亲民党的例子,2001年亲民党在创党后首次“立委”选举就获得46席,但随着该党主席宋楚瑜的人气逐渐消退,今年“立委”选举亲民党已无斩获。如今外界忧虑民众党是否会步亲民党的后尘。2019年成立的民众党声名鹊起,靠的是柯文哲的高人气,但如果其光环陨落,民众党前景堪忧。

展望未来的岛内政局,作者认为,在台湾政坛虽然“第三势力”此起彼伏,但岛内多年来保持着国民党和民进党轮流执政的基本格局。然而,今年民进党首次接连第三次执政,打破蓝绿“八年轮替”的规律,搞不好,台湾政治格局将从蓝绿“两极化”变成“一极”。

这篇文章算是近来针对柯案颇具深度的点评,当中也从选举制度和“一人党”两个层面指出岛内新兴政党发展受限的制约因素。不过,对于何为“第三势力”,又该如何定义,作者并未提出质疑,甚至习惯地接受了目前外界的普遍说法,认为近三十年来曾先后出现的一些有别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小党,通通可称为“第三势力”。

然而,从1993年成立的新党到2000年成立的亲民党、从2001年成立的“台联党”到2015年成立的“时代力量”,这些过去被称为“第三势力”的政党,政治主张南辕北辙,从来就不是一种势力,来自同一阵营,所谓“第三势力”其实是一个定义十分模糊,甚至是被长期误读乃至滥用的概念。

当年还在时力的黄国昌曾说,如果“时代力量党”要做“小绿”,他会毅然离开,要推动能够制衡蓝绿两大党的新议会,可是他结合的对象却是“台毒网红”馆长陈之汉,对于此现象,大陆涉台学者王建民教授在<时代力量党“不想当小绿是痴人说梦>文中谈到,

第三势力不是第三大党,应是指第三条道路,在台湾就是超越蓝绿的第三种发展道路与政治力量。然而,台湾是典型的蓝绿二元政治结构,第三势力难以生存与发展,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可走,或者说根本走不通。在台湾,不论你是何种政党,叫什么名字,你必须回答台湾的政治定位,回答两岸政治定位。如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回避,要走所谓的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是不现实的,是在作秀,无法发展壮大。因此在台湾300多个政党中,有一定影响的政党不超过10个,这10个政党不是蓝的就是绿的,没有超越蓝绿的。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时代力量党等先后自称要成为“第三势力”,最后在回答两岸政治或“统独”问题后均原形毕露,不是归于绿营就是蓝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如斯言,因为无法摆脱“台毒”枷锁,号称不做“小绿”的时力最后还是变为小绿。而即便黄国昌现在投到了白营,民众党也自称超越蓝绿,但柯文哲的崛起没有改变在台湾的政治定位与两岸路线延伸下形成的蓝绿格局。他的所谓“台湾自主、两岸和平”根本算不上什么清晰的政治主张,因为在这个抽象概念下,任何立场都可以找到自圆其说的解释。靠回避两岸议题并不能改变既有的蓝绿格局,柯自以为蓝绿通吃实则是掩耳盗铃。当民众党的这种策略明显脱离岛内的政治社会发展现实,这是它不可能在蓝绿之外找到生存空间的根源,而只能凭借柯的一人声量带动。即使柯文哲这次没有争议缠身,民众党依然维持声望不坠,它也难称“第三势力”,充其量是取“时力”代之的又一个岛内第三大党。

因此,将国民党、民进党以外的小党定义为“第三势力”,这类常见说法是不成立的。不是“第三势力”命运多舛,而是台湾第三大党这三十年来不停变化,朱穗怡老师的文章中从选举制度和“一人党”层面分析,准确回答了小党为何难以生。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第三势力”在台湾难以成形的根本原因。当“统独”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占据岛内政治中心地位的只有在“统独”名义下争锋的泛蓝“毒台”派与泛绿“毒台”派,没有 “第三势力”的发展空间,只有彻底意识到这是个伪命题,才能不必对岛内新兴政党或新兴政治人物,改变台湾的政治结构投以过度期待,才能不必对岛内民意的一时变化做出过度乐观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