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作家的出名要靠作品。这是一个规律。一部好的作品,可令作家一举成名天下知,此之谓“成名作”。但在自媒体时代,这个规律被打破了。有的作家,作品还没出名,自己先出名了。

作家李楠枫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此之前,有多少人知道有个作家叫李楠枫?而如今,作家李楠枫却一举成名天下知。他怎么能做到作者比作品先出名呢?答案众所周知,评价《沁园春•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沁园春•雪》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作品,历来广受好评,还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词自从发表以来,评价者不少,但没一个因评价这首词出名,唯独李楠枫做到了。何也?

因为作家李楠枫对毛主席这首词给予的是负面评价,而且是非常负面的评价。这令非常非常多的人感到不满,乃至愤怒,一下子就传开了,甚至对其进行了人肉。现在,李楠枫的信息已经被扒见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李楠枫受到的“网络待遇”,当然不乏同情者,开始出来发声。比如我今天就看到头条上一个号称“当代诗王”的人发文质问:“伟人诗词不能批评吗?”他说,伟人不是神,作品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不是恶意攻击,完全可以评论。

这话肯定有道理。所有人都会承认,伟人不是神,伟人的作品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要神化个人,伟人的作品完全可以评论。不仅如此,我进而认为,只要能评论得在理,评得精彩,还能赢得掌声呢。但问题是,作家李楠枫的评论在理吗?

在我看来,他的评论不在理,而且很差。李楠枫的评论,即便算不上恶意攻击、诋毁之类的,至少也是胡说八道,无论从评价内容上,还是从评价用词上,都毫无专业水准,可以说,完全就是毫无原则的信口开河。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驳开头俗气之说

作家李楠枫评价《沁园春•雪》开头三句,称之为“很俗气”,理由是“用了12个字,描写了一个景象,这是啰嗦和重复”。然而,真是这样吗?

这里描写的绝对不能说是“一个景象”,只能说是一处景象,即“北国风光”。“冰封”是“冰封”,“雪飘”是“雪飘”,这分明是两个景象。

当然,有人将这两句理解为互文,理解为千万里冰封加雪飘,但这样理解,仍然不能否认“冰封”与“雪飘”是两种景象。我想这是小学生也能懂的。

因此,这里除了“里”字是没办法的重复之外,便没有重复了,也不啰嗦。“冰封”描述的是地上,“雪飘”描述的是空中,“千”“万”之变朗朗上口。

退一步说,就算是描述一个景象,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写属于“俗气”。而且,李楠枫拿“大江东去”来对比,除了都是开头,看不出可比性。

事实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彰显的是时空,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彰显的是历史,二者都彰显出宏大的气概。

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意境开阔,气魄宏大,从视觉与心理上,都能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豪迈之情、驰骋之意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驳描述一般之说

李楠枫作家评价“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描述非常一般”。这种说法实在可笑。他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就说“描述非常一般”,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望”字统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惟余莽莽”描述的是“雪飘”之长城内外,“顿失滔滔”描述的是“冰封”之大河上下,非常贴切,非常形象。

作家李楠枫依然拿苏轼的词句开比,但依然看不出有什么可比性。而且,实际上苏轼这句词,也可以挑出毛病来。比如想象一下“乱石穿空”对江岸的描述,能说是非常恰当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驳比喻生硬之说

作家李楠枫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评价是“比喻非常生硬”。什么叫“生硬”?就是不怎么像,硬说像,硬这样比喻。那么,当年毛主席登上海拔千米之处视察地形,看到白雪皑皑的秦晋高原,像不像“银蛇”“蜡象”呢?

我想,对于银装素裹而蜿蜒起伏的山脉比喻成银蛇,应该可以;把雪白而硕大的山丘比喻成蜡象,也无不可。而我认为,比喻是否生硬,关键在于能否让有类似生活经验的人一读就产生想象。缺乏类似生活经验,比喻再好他也想象不出。

至于“造词”之说,就更是可笑了。作家李楠枫自己也写诗,居然不知道写诗的人造词是在所难免的。实际上,现在很多词语就是来自于古诗词,只是因为使用习惯了不觉生硬。李楠枫喜欢的“乱石穿空”这个词,难道不是苏轼造的吗?

评价这句词时,李楠枫拿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词固然非常好,但是我看不到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可比性。李楠枫批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生硬,但是苏轼这句词里没有比喻呀?风马牛不相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驳自吹自擂之说

作家李楠枫把《沁园春•雪》的第二阙来了个总评,说“几个排比,看上去很有气势,其实就是自吹自擂”,“自吹自擂”这个用词,不仅不正确,而且很不恰当。

这几个排比,抓住历史上主要几个有功有名的帝王,指出他们相对来说的不足之处,简明扼要,自然顺畅,从意思到语句,实在读不出有什么生硬。

这几个排比,不仅“看上去很有气势”,它本来就很有气势,读起来谁都能感受到有气势。语言的“有气势”,从来都是感受到的,而不是“看起来的”。

毛主席写这首词是在1936年2月,那个时候红军长征还没有取得胜利,蒋介石力量很强大,日本又加强侵略,在当时的别人看来,中国革命前景还不清晰。

但是,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毛主席这下这首词,不仅表现出对革命前景的自信与乐观,而且充满英雄气概,甚至是一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豪气。

这,岂是只想也只能做“白衣卿相”的柳永可比?而李楠枫只知道柳永写“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高傲,却不知这实为落榜之后的自我安慰。

柳永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写下《鹤冲天》表达愤懑之情。这句词后面说要去“烟花巷陌”,“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这如何与伟人比?

何为“自吹自擂”?毛主席既没夸耀自己的功劳,也没夸耀自己的本领,纯粹是表达一种革命自信与乐观,表达一种豪迈之情,何来“自吹自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驳成就非常低之说

作家李楠枫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总体评价,就是“差”,就是“成就非常低”,说放在两宋是“下下品”,放在两宋明清“都不入流”。这是胡说八道。

如果说建国后国人评论有可能因于毛主席的地位,但这首词是1945年发表的,是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送给柳亚子的。在当时重庆各界都引起了轰动。

在当时,这首词不仅成为了重庆报界、文化界人士争相传唱、品鉴的佳作,更成为了普通百姓在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很多文人都写了和词,但没有好的。

所以,现在的作家李楠枫说《沁园春•雪》成就很低,说得好听点,他这叫一家之言,说得不好听,他就是胡说八道。他虽是作家,但能比得过多少文化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我的观点是,伟人的诗词当然可以批评,批评得精彩还能得到掌声,但是不能毫无根据信口开河。文学评价是有原则的,最起码能说出个充分的理由来。

毛主席这首词,我不敢说在两宋算如何好,能排在什么地位,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首词放在两宋也不能算是下品,更不可能是下下品。

最后想说的是,作家李楠枫出名了,但是他的作品还没有出名,这未免有些遗憾。不过他还很年轻,很有时间,好好努力吧,争取写出成名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