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于本月初登陆全国院线。随着电影公映,这段“沉没”了82年的历史终于浮出海面,该电影更成为目前为止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人尽皆知,里斯本丸号几乎无人知晓。”影片中讲述的里斯本丸事件发生于中国的“家门口”,却在80多年来处于被遗忘的边缘。1942年秋天,这艘押送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运输船从香港起航,在行至我国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鱼雷击沉,英军战俘破舱逃生,又遭到守船日军疯狂扫射。危急之际,上百位中国渔民冒险相救,划着小舢板折返于枪林弹雨,亲手救起384名年轻的盟军战俘。从启航到沉没,再到绝处逢生,三幕剧重现残酷、还原真相,也将中国渔民朴素又伟大的道义光辉展现于银幕之上。

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这部“完全基于历史事实”的纪录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讲的是“人的故事”。为了全方位反映二战中日军的暴行、英俘家庭的创伤,以及舟山渔民的义举,摄制组寻访近百座英国城镇,还先后辗转加拿大、日本、美国多地,收集上万张历史照片,面对面采访百余人,其中包括两位英俘幸存者,以及曾参与施救的舟山渔民林阿根。历史由人创造,也由人见证。回到82年前的历史现场,中国渔民不会想到,正是他们奋不顾身的救援,让日军有了忌惮,怕罪行被公之于众,停止了对战俘的残忍屠戮。今天,当大银幕上闪过一个又一个牺牲者、幸存者、施救者的名字时,每位观众也是见证者,我们理当记住那些一度被忽视的名字、被遗忘的声音。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一场冲突,二战题材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但很多以中国为主线的历史故事却鲜少受到国际关注,以至于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有学者就指出,国际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存在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偏重对欧洲战场的研究,忽视对亚洲战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人民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研究不够。这里面,既受制于某种普遍性的“文化遗忘”,而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国际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就拿里斯本丸号来说,对击沉军舰的美国而言,误伤盟军实在尴尬,而对于罪恶滔天的日本,更巴不得全世界忘记其造过的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乏日本右翼信口雌黄,称中国渔民救上来的里斯本丸战俘是少数,大部分战俘获救要归功于日本海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甚至有被人为歪曲篡改的风险,这个意义上,抢救历史、还原真相,本身就是电影更大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不光要讲,声音还要够大。”正如影片导演所言,里斯本丸号的故事太戏剧化了,没有编剧能编得出来这个故事里的残暴和道义。历史就是最生动的“作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致力于对二战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问题上,宏观着眼较多,微观挖掘不够。而别有用心的宵小之辈恰恰最好钻这样的空子,通过抠字眼和细节胡搅蛮缠。好在,那段残酷的岁月,我们离得还不远,尚可看到那个年代的许多背影,尚可抢救消亡未尽的诸多史料。我们要拿出责任与匠心来,全力跑赢时间,细细挖掘一个个与我们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细节,这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更是对民族的负责。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出现了一串数字,那是里斯本丸号沉船的坐标。今天,沉没了82年的里斯本丸号终于不再“沉默”,也期待更多与中国有关的二战故事不再沉默。

撰文:高源‍

来源: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