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一路风雨兼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故事被人铭记。1980年6月18日发生的“向阳摘牌”应该算一件。这一天,四川省广汉市向阳公社顶着巨大压力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恢复了乡级人民政府建制,成就了向阳“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美名。
自此之后,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汉市向阳镇在时代的浪潮里搏击,抓住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机遇,挺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披荆斩棘,起起伏伏,历经磨炼成长为成都平原上名副其实的工业强镇,民营经济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年总产值超100亿元,年上缴利税超过1亿元。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当年的改革先锋向阳,在为其取得的工业成绩喝彩的同时,我们更想一探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广袤乡村的发展变迁和广大农民的生活变化。
向阳镇同花社区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观察样本。这个涉农社区离向阳场镇约5公里,面积5.55平方公里,除400多个场镇居民外,1000余户村民组成的一个个林盘院落,星罗棋布于农田阡陌之中,大部分仍保留着成都平原传统村落的形态。
8月下旬,太阳炙烤着成都平原。记者在高温酷热中走进同花社区蹲点采访,从村民的讲述中,一个独属于同花的逐梦章节渐渐清晰……
致富能手,泛黄奖状中的旧时光
在正式蹲点同花社区之前,记者专门去了趟向阳镇农村改革陈列馆。这个位于向阳镇政府楼上的陈列馆不大,却用心收集了诸多第一手的文档资料、亲历者讲述的影像资料。如同穿越了时空一般,那个特殊时期四川及广汉以极大的政治勇气酝酿“向阳摘牌”的前前后后在眼前浮现。
据亲历者回忆,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后,向阳以农工商联合公司作为乡的经济组织,把生产队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生产合作社。在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广汉农村的体制改革也随之由浅入深,由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发展成为综合的、比较协调配套的改革。1982年,广汉县委召开农村劳动致富经验交流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劳动致富的先进乡、村、社和典型户,农民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巧合的是,记者到同花社区的第一天,就见到了当年的致富能手。2020年,按照四川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部署,原同花村和广兴居委会合并组建同花社区。为了了解新同花的老故事,记者拜访了同花社区的老党员邓长林和刘元芬夫妇。一番寒暄之后,87岁的邓长林讲起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广兴当过毛泽东思想宣传小组组长,后来又到学校当过老师,1981年广兴恢复乡政府建制后到乡政府工作。”回顾自己这一生,邓长林显得平静淡然。不过说起“向阳摘牌”,老人仍然忍不住唏嘘。
回忆起这段历史,原本在一旁静静听着的老伴儿刘元芬走进里屋,拿出一个小口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外两层,里面规规整整叠放着好几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刘元芬同志,在‘一九八九’年度工作中,被评为‘致富能手’。特发此证。中国共产党广汉市委”“刘元芬同志,你在一九九一年‘双学双赛’活动中,荣获‘种植能手’光荣称号……”记者从老人手里接过泛黄的证书,郑重地念出上面的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似乎有着魔力,将这位已经82岁的老人拉回到意气风发的光辉岁月,眼角的皱纹里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老头子在乡里工作,我一个人带着4个女儿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全家分到一亩七分地,我就带着女儿们种起了果树。就凭着这个小果园,我成了县里第一批‘万元户’,获得过不少荣誉,还入了党,十里八村没有不服气的。”
“现在干不动了,家里的一亩七分地十多年前就包出去了,如今有机器帮忙,一个人就能种几百上千亩地,种法不一样了。”刘元芬感慨。
“同花社区人均只有八分地,现在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地都流转了,白天进厂晚上回村,挣钱的路子多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同花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刘伯华说,他家6亩地也都流转了,每年有近5000元土地租金收入。
种植大户,坚守中调整新方向
“水稻马上就要收割了,平均亩产1500斤没问题。”同花社区种植大户、复星家庭农场主肖洪吉边走边说。
肖洪吉是位回乡种地的“80后”新农人,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身躯,话语间透露出他的干练和自信。2014年,26岁的他开始返乡跟着父亲种粮。10年后,肖洪吉已经独当一面,在同花社区及周边两个村流转了900亩农田种粮。同时他还经营着农机合作社,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
2020年,看准了乡村休闲采摘的流行势头,肖洪吉成立了复星家庭农场,搞起了70亩采摘园,全部实行智能一体化滴灌,根据季节种植了桑葚、李子、水果玉米、红薯和花生等,一年四季都有可供游客观光采摘的农产品。
“现在向阳镇基本没有可以大面积流转的土地了,我也不想再扩大面积了。”肖洪吉认为,做精采摘园是未来的重要着力点。丰收在望,这一阵肖洪吉正在忙着检修收割机,他去年购置的烘干机也将大显身手。
同样忙碌的还有土九果家庭农场的杨建平。他和妻子经营了17亩葡萄园大棚。这段时间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时候,他和妻子吃住都在园子里。
记者来到葡萄园时,在天上挂了一整天的太阳总算落了下去,躲过日头的顾客开始陆续上门了。忙过一阵,天渐渐黑下来了,杨建平和妻子总算得空坐下来和记者聊一聊。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同花人,2006年,杨建平40岁,和妻儿带着全部的家当搬到了这里。在这之前,他们一家生活在雅安市汉源县桃坪村的大山里,靠种菜和水果养活一家人。因为家乡成了库区,按照异地移民搬迁政策,他们和其他9户乡邻被安排到了如今的同花社区,分了地也分了房。
在这里安家后,杨建平先后在向阳镇的钢厂和纸箱厂里干了好几年,后来因为工厂搬迁,工作没了。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重拾旧业,2012年开始流转土地种菜。
“开始几年挣了点钱,后来越种越不行,蔬菜价格波动大,种了多茬后病害也越来越严重,2017年索性把菜地改成了葡萄园。”杨建平说,为了种好葡萄,他到过不少地方学习,拜了好几个师父。
“葡萄园挨着蒋家河,用水有保障,但就怕发大水。2019年8月蒋家河发大水,葡萄园被淹,2021年夏天又被淹了一次,当时这一片全都是水啊,心都凉透了。”杨建平用手比划着,仍然心有余悸。
“搞农业就是这样,除了人勤快,还要老天爷帮忙。”58岁的杨建平黝黑精瘦,看起来精力旺盛,说话时常常带着笑,被生活磨砺得坚韧而平和。他一边将刚刚剪下的一串串葡萄递给妻子装箱,一边盘算着这一季的收成,他给记者做出了一个手势,那意思是净挣10万元不在话下。
河滩地上,火锅公园横空出世
穿村而过的蒋家河“爱闹腾”,自嫁到同花起刘长敏就常听村里的老人说起。“一个之字形,一涨水,水就往外冲,河道两岸的沙石停下脚来,堆积出成百亩荆棘丛生的河滩,年年都被淹,村民只敢在这滩涂上种点应季蔬菜,可惜了。”3年前,干练爽快的外来媳妇刘长敏被推选为社区党委书记,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尽快完成老书记还未完成的治村大事——让母亲河变得温柔宁静,把那片难以下脚的烂泥滩治理好。
其实,这些年村里并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本村土生土长的企业家黎帮德就被动员回乡投资建设,十多年来他陆续投资千万元清淤、修路、种树,还建起了小桥、凉亭、水中小岛和森淼茶楼及民宿,为蒋家河畔增添了不少生机。不过黎帮德心里清楚,要彻底改造这片烂泥滩,自己的力量还太微薄,需要“非常之策”。
最近一年多,同花社区成了不少火锅爱好者的“打卡地”。原来让同花人头疼不已的河滩地上,竟然生长出一座火锅公园。低洼的河滩被整体抬高,不仅绝了水患,而且被建设得如同公园一般绿树环绕、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在这样的环境里,吃一顿火锅,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作为村子的当家人,刘长敏真是太自豪了。
向阳镇镇长贺少红告诉记者,蒋家河火锅公园项目是广汉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布局项目之一,占地面积265亩,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已投入运营,形成火锅经营业态5100平方米,可解决300余人就业,预期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那么,在众多产业中,为何会选中火锅呢?“这背后可是大有说头。”广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睿杨告诉记者,外行可能不知道,广汉是实打实的一座“火锅城”,从牛油到香辛料,从火锅食材到火锅锅具,从牛油底料到方便火锅,广汉拥有完整的火锅食材产业链,2023年火锅全产业总产值达155亿元。
“在广汉的百亿火锅产业版图中,向阳占有一席之地。”贺少红介绍,成都北出四川的关键要道都经过向阳镇,不知从何时起,来自川西高原的牦牛、川东地区的黄牛都到这里交易、屠宰,如今向阳已经成为年屠宰量10万头的“西南第一牛市”,“靠牛吃牛”,牛杂火锅逐渐成为向阳一绝,其中川味火锅的必点菜——鲜毛肚是王牌。
在向阳镇办厂的老板倪天宏就是向阳毛肚火锅的“发烧友”,2022年6月18日,他在蒋家河火锅公园开了第一家火锅店——桐花里花园火锅,上下两层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正式从制造业跨界到餐饮业。“根据客人需要,我们店里的毛肚按个卖,绝对是鲜、香、嫩、脆,让你欲罢不能!”作为店长,倪天宏的妹妹倪天菊对自家火锅很有信心。
今年,在刘长敏的提议下,桐花里花园火锅和复星家庭农场搞起了联动。“森淼茶楼喝茶,复星农场采摘,火锅公园吃火锅,业态丰富了,同花社区才能留住游客,大家互相借力,何乐不为呢。”刘长敏在这些乡村新业态的发展中主动承担起了中间人的角色。
以前,看着向阳镇上一座又一座工厂,后加入向阳的同花人总觉得自己发展的步子慢了。“人家是搞工业,我们‘老广兴’是搞农业,那差距能不大吗?”这样的论调,这几年却不流行了。“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呢,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大得很呐!”同花社区5组组长罗生良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里话。
城乡融合,同花占了“上风口”
一首歌谣道出了当年的辛酸:“有女莫嫁同花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如今的同花社区哪里还有一点贫穷落后的影子。易家巷子伍家芳大姐家的院子里,就停着三辆车,一辆小汽车、一辆迷你代步车、一辆货运车。“我们一家三口人,各有各的用处。”她笑道。
这些年,伍家芳感觉,同花离城市越来越近了。她的感觉没有错,最近10年,两条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交通大动脉改变了同花的经济地理格局,一条是2015年全线通车的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正好将同花拥入怀中,从成都市中心出发不到1个小时,下了高速几分钟就进村;另一条是今年初通车的号称全球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成都天府大道北延线穿村而过。
更让同花人激动的是,去年底川青高速铁路部分贯通,正式投入使用的三星堆高铁站就在村口。“走,我带你们去看看三星堆高铁站,漂亮得很呢!”刘伯华热情相邀,骑上电瓶车在前面带路,几分钟时间,一座极具三星堆特色的车站出现在眼前,站前广场上矗立着三星堆标志性的青铜大立人,古朴而神秘。
“现在三星堆博物馆是一票难求,每天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如果这其中有5%的游客能够到我们同花来吃住,那就不得了了。”刘伯华兴奋地说,现在正在修一条从三星堆高铁站到三星堆博物馆的一级公路,建成后从同花社区到三星堆博物馆就1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精明能干的黎帮德也很看好村子的发展。今年,他又追加了投资,打算在火锅公园里开一家私房菜馆。“已经和村集体谈妥合作方式,马上就要进行内部装修。”黎帮德说。
“等三星堆的游客来,我的葡萄就更不愁卖了。”杨建平也感觉近两年村里已经有些人气了,不过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三星堆站4公里田野之中的院子,是我们建造的家。”曾成功操盘多个乡村运营项目的陈奇用这句话打头,介绍自己和丈夫经营的画月民宿。今年6月,女儿高考完,陈奇和丈夫陈生把家从成都搬到了这里,打算未来10年用心经营,并且好好生活。
画月民宿所在的向阳镇高寿村与同花社区田挨田、土挨土,而画月民宿正好在两村交界处。“好多人都以为画月是我们同花社区的,我可没少给他们打广告。”刘长敏打趣道。
“无界同花 乡村公园”,同花社区的村史馆里写着这样一句话。何谓无界?“同花现在跑到前面了,但我们不会关起门来只顾自己,而是要带动周围的村子一起发展起来,同花社区在地理上是有边界的,但在心理上是没有边界的,我们乐于分享同花的资源。”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长敏回答得十分认真。
“听说了没有,9月底,今年火锅节又要搞起来了,这次可要弄巴适,人只会比去年多。”8月底,刘长敏来到桐花里花园火锅店,提前吹风。看来,同花社区很快又要狠狠地热闹一回了。
在村史馆,望着挂在墙上的规划宏图,刘长敏指着三星堆拓展区农旅融合项目二期位置告诉记者:“这里,将建起一座新型建筑,西南火锅食材交易中心,很快就会开工。”
展望美好的未来,同花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每一个人都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四方来客,共同描绘新时代的繁荣同花。
1980年
向阳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用“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代,掀起了农村改革新的浪潮
2007年
广兴乡并入向阳镇
同仁村和花桥村合并为同花村
2014年
多个家庭农场成立,土地规模经营提速
2020年
同花村与广兴居委会合并为同花社区
2021年
获评广汉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社区
2023年
川青铁路部分贯通,建在社区内的三星堆站正式投入使用
首届广汉市火锅文化艺术节在同花社区火锅公园举行
同花社区考核达标获德阳市文旅名村称号
2024年
穿村而过的天府大道北延线通车,实现40分钟直达成都市中心
集体资产总额
2022年
411.52万元
集体收入
2021年
57735元
2022年
67500元
2023年
110882元
人均年收入
2020年
19200元
2023年
24910元
乡村建设
过去4年
村内硬化道路约3公里,实现村组主要道路硬化全覆盖
乡村旅游
过去4年
接待游客数量8万余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炜 张艳玲 窦悦恒
设计:刘念 崔鹏家
监制:高雅 编辑:吕璐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