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育才二中学生上课情景。本报记者 杨文轶 摄

早上6:30,位于深圳蛇口的微波山公园,幽深静谧、草木葱茏。公园前立着的12字招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朝阳中金光闪闪。一群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骑着共享单车,匆匆经过。

45年前,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就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轰然炸响。此后,无数建设者,从天南海北涌入深圳。短短40多年,平地起高楼、渔村化都市。如今,地处南国之滨的“创新之城”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具未来感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夏日,记者一行循着课本中的文字记录,来到深圳,探寻这扇改革开放“窗口”的奋进之路。

渔村拓荒,敢为人先

赴深圳之前,记者从深圳育才二中教师刘成强口中得知,他们学校有些学生的祖辈,改革开放之初就来建设深圳,可谓这座城市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见证者。

到深圳的第二天,记者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幢民宅,见到了其中两位老人——70多岁的卢海桐、李锦莲夫妇。老人很平和,可他们一开口,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立刻在记者眼前徐徐铺开。

1981年,为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卢海桐所在的单位在深圳办了一家“窗口企业”,主要生产机器配件,并销往香港。就这样,不到30岁的夫妻二人,从广东韶关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卢海桐回忆,当时深圳条件很艰苦,他跟工友们一起挤在狭小的铁皮房里。而在李锦莲的记忆里,当时的深圳,所见之处全是工地,挤满了来自全国多地的热血青年,每天都有新楼房“长”出来。几十年倏忽而过,两位老人退休后,做了个“很深圳”的决定——创业。如今,生意虽已交给儿子打理,但他们也时不时“视察”一下。

离开两位老人家,记者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宏大的历史叙事,与老人的生动讲述,一点点重叠。

展览入口处,一尊通体黝黑的“拓荒牛”雕像格外醒目。牛低着头,前腿躬,后腿蹬,倔强不屈。再往前走,是建设中的深圳国贸大厦图景。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被誉为“深圳速度”。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有标志意义的历史场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激荡人心的标语,既为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做了注脚,也生动记录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敢为天下先。

记者在展览馆内参观时,刘成强正带着育才二中的学生在这里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展馆中的陈列,恰好回应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部分内容:“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看着学生们认真浏览展馆内作品的样子,刘成强说:“我们育才二中很多学生的长辈都是特区的建设者。正因为有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和他们凝聚起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如今的深圳才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高楼林立、山海相连的滨海新城。”

回程时,汽车穿行在滨海大道上,599.1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392.5米的中国华润大厦……一栋栋高楼呼啸而来。1998年就来到深圳市育才中学的司机谭启发,每走一段就说:“当时这里还是海……这里也是海。”

40多年来,深圳不断深化改革,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全国第一”;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深圳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创新成为深圳的标杆,逐渐形成创新、创客、创投、创业的“四创联动”创新体系。作为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之一的深圳,也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

40多年来,深圳人披荆斩棘、埋头苦干,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科技立城,创新迭代

初代模型机、消费无人机、行业无人机,密密麻麻摆满了大疆公司威新展厅。育才二中的同学们异常兴奋,他们穿梭在不同的无人机之间,饶有兴趣地观摩。很多学生还灵活地操作着小巧的手机云台、口袋相机。

“学生们有没有了解过大疆的故事?起初,大疆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无人机制造商……如今,大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刘成强的话音刚落,育才二中学生蔡宜澎就说:“我也想研发出一款产品,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中国智造’。”

2024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创立于2006年的大疆,正是这2.47万分之一。大疆仅用18年时间,就成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领跑者,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其实,深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进入世纪之交,在延续“深圳速度”的同时,深圳也面临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承载的“四个难以为继”,“腾笼换鸟”、科技创新成了必然选择。2006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2009年起,连续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高新企业,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打印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GDP比重达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大疆展厅观摩时,墙面上的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2015年起,大疆开始举办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如今已吸引21个国家和地区的614所高校参与,输送人才5万名,研发产学研课程97门。

为一睹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风采,记者跟随刘成强和学生们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那里有一支“南工骁鹰”机器人战队。

“你们想试着操作一下机器人吗?”“南工骁鹰”战队成员金朝喆问。

“想,想……”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机器人在学生们的遥控指挥下,在赛道上威风凛凛地穿梭着,甚至还能跳起来,学生们忍不住发出“哇”“哇”的赞叹声。

记者采访得知,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学生多数来自外省,此前很少接触科创,更别说机器人了。几乎是刚进大学,他们就被“南工骁鹰”收入麾下了。

2016年,哈工大深圳校区教师戴坤添开始带“南工骁鹰”战队打比赛。他发现,很多学生通过机甲大师赛,锻炼并提升了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在致力于通过比赛,让学生接触更多机器人前沿知识,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与工程思维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戴坤添说。

离开哈工大深圳校区,走在街头,与行色匆匆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记者的心跳也不自觉加快了。晚上10点,深圳前海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如今,这座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使命的城市,正在加速奔跑。

人才蓄力,逐梦未来

在育才中学科创教室,高二学生柯钦舰热情洋溢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科创作品“御火飞鹰”:“我们的侦察灭火小分队包含两种机型,分别是侦察机和灭火机。侦察机负责提供火场信息,灭火机负责控制火势……”这是他们备战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的作品。在第八届萌芽赛道,育才中学科创团队的作品“智能书包”荣获“创新潜力奖”,目前已准备投产。

同一时间,育才二中科创教室,科创团队的成员正在为“AI鹭候鸟生态基地”项目的难题进行试验。

“我们已经失败8次了,难度实在太大,能不能放弃这个项目?”一名学生说。

“已经尝试了这么多次,再试验几次或许就能成功。”蔡宜澎对大家说。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深圳的未来,要交棒给谁?当然是今天的学生,他们是深圳未来建设的后备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1983年,伴随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的前身——育才学校破茧而出,它是蛇口最先矗立的楼房之一。如今,蓝白相间的手风琴结构教学楼,依然传递着独特的美感。这所因改革开放而生,随改革开放而兴的学校,也继承了蛇口工业区敢为人先的基因……

2021年,姚晓岚担任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他带着教师们重新梳理学校历史,落成新校史馆和校史长廊。辉煌的历史文化印记,被镌刻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变成了激发学生自豪感的教育资源。

“作为与深圳这座城市同步发展的学校,我们要培养学生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的气魄,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这是姚晓岚的愿景。而科创,正是育才教育集团培养学生的一扇窗口。

深圳市教育局也一直在思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深圳需要怎样的人才。为了破题,2023年,深圳出台《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将人工智能课程定位为“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此同时,去年开始,深圳开始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时加大学生艺术素养、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离开育才二中时,科创教室走廊的墙上,一张少年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少年叫卢睿言,已获得多项创新编程、机器人大赛锦标赛奖项。而他,正是卢海桐、李锦莲夫妇的孙子。李锦莲告诉记者,卢睿言两岁多时,就爱看各种机器,爱问问题,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

“我就希望,他能掌握新技术,为咱们国家作出更大贡献。”李锦莲说。

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正在成为深圳加速发展的“强引擎”。

(本报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纪秀君 刘盾 陈经宇 杨文轶 赵彩侠 执笔:本报记者 赵彩侠)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19日 第05版

作者:本报特别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