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也是很有个性的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郑板桥有许多画论、书论、题记,包含丰富的绘画、书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同时,他给他的亲属也写过不少家书,这些家书中亦有深刻的做人处世之道。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乾隆元年,郑板桥到北京应试,考中进士。乾隆五年,他由兴化乘船沿运河北上准备进京做官。在去北京的旅途中,他给自己的堂弟写了这封信,主要是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好大自负行为做了深刻的反省。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受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橐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陒欹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好骂人,尤好骂秀才。细细想来,秀才受病,只是推廓不开,他若推廓得开,又不是秀才了。且专骂秀才,亦是冤屈。而今世上那个是推廓得开的?年老身孤,当慎口过。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
解 读
这封信是郑板桥在进京做官的时候写的,当时他已经48岁,比自己的堂弟大了25岁。但是他仍然很坦率地向堂弟反省自己的缺点检讨自己的言行,将自己身上的缺点毫不避讳地指出来,而不是只讲自己的优点。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好骂人,尤好骂秀才。”这并不是因为他妒忌他们的才能、文人相轻,而是身为读书人,郑板桥对于有些文人的丑陋看得很多、很透彻,所以才这样说,表达的是自己对那些文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愤懑。对于这种“有主张”的自我意识,他还有一副名联:“隔靴搔痒赞何易,入木三分骂亦精!”
郑板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与苏东坡的生平际遇做出对比,认识到“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骂人是一种极恶心情的宣泄,是一种不能改变现状时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告诫自己的弟弟要时常督促自己,避免在言语上犯错误。
郑板桥曾在《自序》中批评自己“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此信亦是反省自己过于自负,喜欢骂人。当然,此书重点强调与人为善,以德待人。在人与人相处中,不应该锋芒毕露,浑身长刺。对人要多看到长处,对己要多看到短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作者的本意是警诫自己,也是要弟弟以此为鉴,在这封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狂狷桀骜、嬉笑怒骂出名的郑板桥思想行为的另一面。当然,家书中的道理对我们今天待人对己、做人做事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在写给堂弟的信《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中,郑板桥通过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处世要厚道的道理。
郝家庄有墓田一块,价十二两,先君曾欲买置,因有无主孤坟一座,必须刨去。先君曰:“嗟乎!岂有掘人之冢以自立其冢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买,必有他人买者,此冢仍然不保。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即留此孤坟,以为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孙,永永不废,岂非先君忠厚之义而又深之乎!夫堪舆家言,亦何足信。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虽有恶风水,必变为善地,此理断可信也。后世子孙,清明上冢,亦祭此墓,卮酒、只鸡、盂饭、纸钱百陌,著为例。雍正十三年六月十日,哥哥寄。
解 读
郑板桥在信中就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应当“去浇存厚”的道理。人们在造房子、选墓地的时候,都希望有个好风水。而郑板桥却认为即使有不好的风水,但是只要我们为人心存善良,忠厚诚实,也会变成好的风水。他的这些话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试想一下,古代帝王将相的墓地可是费尽心思才挑选出来的,不能说风水不好,但是却还是逃不过盗墓者的频繁造访,反倒是那些平民百姓可以得以安息。因此所谓的善与不善之地,其实与风水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人在生前为人正直善良,但求无愧于心,那么死后就能安心了。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这些“真”在这封家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讲的:“吾辈存心,须刻刻去浇存厚”,告诫子孙给先人上坟时,也要给旁边的孤坟摆上供品,这正如他的诗画一样,但求一个“真”字!这封家书的内容很有针对性,既讲家事,又讲道理,而且文字洗练、清新,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让人从平凡小事中感受到这位“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