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有据:考古证实的中国史》,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4年8月

邮政在古代叫邮驿,也叫驿传,其运行特点是,官府在不同地方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交通工具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

传说周代已经有了笔直而平坦的道路,《诗经•小雅•大东》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左传·襄公五年》引《诗》云: “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这是用周道的平直来比喻一个人心志的高洁。

官府和民间还在道路上设置了馆舍,供旅客停脚,休息养神,恢复体力:“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地官•遗人》)意思是说,在道路每10里、30里以及50里的节点上,设置庐、路室和候馆三种不同的馆舍,以便旅客休息。

庐最为简易,“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语•周语中》),就是在路边摆个饮食摊;路室比庐要好一点,“舍(路室)有委”( 《逸周书•大聚解》),就是建有房屋,旅客可以夜宿休息;候馆的设施最为周全,有室,有高楼亭榭,可以供客人候望观眺,还有储备的“禾米薪刍之属”(《周礼正义•地官•大师徒》)。但是对于利用观望乘机行窃者,则要求毫不留情地予以击杀:“若有宾客,则令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则诛之。”(《周礼•秋官•野庐氏》)

驿传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交通现象。夏商时期有没有相关的驿传情况和制度,文献无载,但周代是有明确记载的,如《周礼•秋官•行夫》就说:“(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意思是,行夫负责乘车前往诸侯国传达小事,即使在道路上遇到了困难不能按时到达,但一定要到达。这里的“行夫”,就可看作是最早的邮差。

为了节省人畜力量,加快驿传速度,周代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上述交通上庐和路室的设置,节级运送。但由于《周礼》成书时间,从西周至东汉末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也使得它的真实性打了一定的折扣,其中很多记载被认为是凭空捏造,或者是将后世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嫁接到了周代,这其中就包括周代的邮驿制度。不过,这种说法在近几十年被不断推陈出新的考古成果给击破了。

先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虎秦墓4号墓出土了两片书信木牍。这两片木牍出土时置于墓主头箱中部,一片保存完好,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另一片略有残缺,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两片木牍总计527个字。字虽然不多,但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东周末年秦灭六国战争中,从军在外的两兄弟——二弟黑夫和三弟惊给大哥衷写的信,反映了两名普通士兵及其家庭在烽火连年的漫长岁月里的日常生活,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底层百姓的家书实物,弥足珍贵。这两封家书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详情,我在《秦始皇麾下普通士卒的两封家书》161中已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累赘。总之,这两封家书能够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年顺利抵达 两兄弟家中,并被死后的大哥随葬在墓中,说明周代,至少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邮驿系统。

陈治国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1期发表《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指出,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各诸侯国行政管理手段变得丰富多彩,公文的数量因此大幅增加,公文的应用更加普遍,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也因此变得更为频繁。从近几十年出土的秦简来看,秦时公文的分类详细,用语固定,不但设立了传送公文的专职机构——邮,为保障文书安全与准时的传递,还制定了规范文书传送的法律——《行书律》,并设有专门保管往来文书的机构——书府,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邮驿、公文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迁陵以邮行洞庭”木牍

2002年,考古人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了37400枚秦简,其纪年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开始,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结束,也就是从战国末年至秦帝国灭亡前一年,总计15年。其中有一枚竹简上面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7个古隶文字,还盖有“酉阳丞印”。“迁陵”是里耶镇在秦代的县邑名称,“洞庭”是指洞庭郡,辖域包括今湘江中下游地区、湘东北地区、沅、澧流域以及乌江流域部分地区,郡治在临湘,即今长沙。

专家认为,写在这枚秦简上的“迁陵以邮行洞庭”7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邮签;而“酉阳丞印”就是当时人们在发送信函时用胶泥盖在封口上的印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密封条。这是当时官方传递信函所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目的是保证邮件能安全送达目的地。

“迁陵以邮行洞庭”竹简的发现在集邮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为纪念这一发现,2013年4月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邮政特意发行了由赵玮设计先生设计的2013-10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小型张1枚,小型张票图选取的就是“酉阳丞印封泥”和“里耶秦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10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在释读里耶秦简时发现,秦朝的一份邮书在寄发之前,必须履行缄封、登记等手续。在邮书运行期间,一旦出现误期、封泥破损等现象,都要追究责任。各区间要互相配合,做好邮书性质、数量、种类、收文者、发文者、传递者、受付时间,以及封泥是否完好等方面的记录;邮书送达目的地后,要签收登记;拆发邮书须作启封记录。如此等等。

吴荣教授还在里耶出土的一枚具有邮书性质的秦简上发现了“快行”两字。他认为,这意味着秦朝已经拥有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特快专递”了。

钟炜先生通过里耶秦简所载洞庭郡的邮路史料,全面复原了洞庭郡的公文传递路线:从迁陵出发,可经水陆干道或间道通往巴、南郡、苍梧等郡。简文中邮路最北面到鄢(今河南鄢陵),结合其它材料推测,鄢以北由邓(今襄樊北部至新野、邓州一带)至宛(今河南南阳),在此分途,一支向西北,抵内史、咸阳;另一支北上,至昆阳、阳陵。

战国至秦代,驿传系统这么发达其实是得力于商代晚期驿传制度的初步确立,虽然传世文献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在甲骨文里却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如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好在出外带兵打仗时,武丁就常常卜问妇好的情况,问随从妇好有无信件送达。甲骨文中还经常出现“辶至”或“彳至”一类字眼,其实就是用来专门传递信件的信使或驿使。商王出行时,身边往往要带几个[辶至],他们的任务就是随时准备奔赴各地去传达商王的最高指示。那些依附于商的方国也会经常派[辶至]送信,向商王汇报情况。

商朝还没有建立起像周代“节节设点”那样分段传递邮件的驿传制度,消息、命令以及相关邮件一般是由一个驿使传送到底,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凶险的情况,如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文记载,一个年龄偏大的驿使去送邮件,竟然在在路上走了26天,行程达到了600里,结果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掉了。还有一片商王祖庚时期的甲骨文记载说,有位驿使去送邮件,从某天黄昏出发,居然路上走了整整48天,才最终到达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载有邮驿事迹的甲骨文(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从甲骨文零零星星的记载看,商代驿传已经初步确立了驲传制度,设立了专门的驿传人员。驲传就是关于定期将各地的大小事情报送给商王的相关制度,目的是让商王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商代的驿传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叫递、驿,是指乘车传递信件、物品的驿传人员,还有一类叫驲、传,是指乘马传递的驿传人员。170

商代能初步建立起驿传制度,是因为彼时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譬如晚商时期的都邑“殷”,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殷墟,其遗址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600万平方米,足足相当于晚夏都邑斟鄩即二里头遗址面积的12倍。这说明至迟在晚商时期,商朝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兴旺发达,国家有了足够的硬实力。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商王朝应该修建了不少的道路,给商业贸易、内外交流、互相往来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据观察,殷墟内城外就修建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11条宽广笔直的道路,其中还有专供车马行驶、由整齐石板铺成的“马道”。

结合甲骨文提供的材料和各地商代考古成果,殷墟通往各方国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通往东南徐州、淮北地区,一是通往南方湖南、江西一带,一是通往西边的渭水流域,还有一条是通往陕北甘肃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