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您踏入这方承载着千年文明韵律的圣地——河南安阳殷墟,一个让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熠熠生辉的名字。这里,不仅是华夏历史长河中首座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交相辉映的商代都城遗址,更是岁月悠悠中,文明初绽的璀璨明珠,距今已有3300余年的风霜洗礼,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殷墟不仅是中华文字之根,更是美学意识的萌芽之地。甲骨文,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宛如洹河畔轻吟的古老歌谣,以其独特的象形之美,勾勒出汉字最初的轮廓。它们不仅仅是符号的堆砌,更是先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见证了汉字从甲骨文到今日之形的蜕变,其间的构形之美,宛如一脉相承的河流,流淌不息,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及“美”,这一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我们不得不回溯至甲骨文的精妙构形中。在那古朴的线条里,“美”字以站立之人,头戴羽毛之姿,生动诠释了古人对于美的独特理解——那是一种超越单纯外貌的,身心和谐共融的至高境界。鲁迅先生以“戴帽子的太太”趣解“美”字,既是对古文字趣味的捕捉,也是对美之深层含义的独到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误以为“美”字由“羊”与“大”简单拼凑,将其归咎于古人朴素的“羊大为美”观念,实则不然。在甲骨文的深邃世界里,“美”字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一位亭亭玉立之人,头顶璀璨羽毛,宛若天神降临,那份庄严与华美,是对原始美感的至高颂歌。鲁迅先生以诙谐之笔,将“美”喻为“戴帽子的太太”,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份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美”的演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偶然讹误,将这份神圣具象误读为“羊”、“大”二字,而与之同宗的“每”字,亦绘有羽饰妇女之姿,两者共绘古代华夏对美的统一追求——超越形骸,直指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甲骨文“美”那精妙绝伦的字形中窥探,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了先民们对美的独特诠释——那是一位头戴璀璨羽毛或雄壮羊角、牛角装饰的舞者,轻盈旋转于篝火旁,不仅彰显了他们卓越的狩猎技艺,更以舞步编织着胜利的欢歌。这顶冠冕,不仅是装饰,更是力量的象征,是对生存智慧的颂歌,定义了那个时代“美”的原始图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及至周代,社会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农耕文明的繁荣让人们的生活重心悄然转移。头戴羊冠的舞蹈,其意涵已从单纯的庆祝狩猎升华为与巫术、礼仪紧密相连的庄重仪式,承载着祈愿丰收、风调雨顺的社会愿景。此时,“美”的标尺,悄然间融入了更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寄托,羊角舞动的身影,成为了连接天地人神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论美字与羊之渊源的辩驳,商都安阳,农耕已兴,羊虽为家畜,却非遍地皆是,故“羊大为美”之说,在农耕社会的现实语境下略显牵强。而“华夏”二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强调的是礼仪之邦的服章之美,这不仅是对外在仪表的讲究,更是内在修养与审美追求的体现,与羊之肥瘦无涉,却与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刘钊先生所言,甲骨文字之奥秘,非单凭图像臆测可解,需深入字形之变迁,细品其符号化背后的逻辑与故事。在探索“美”的旅途中,我们或许无法一锤定音其本义,但这不妨碍我们共同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享受那份发现的乐趣。美学,是对生活点滴之美的细腻捕捉,是心灵与自然、艺术与现实的和谐共鸣。让我们带着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让美如同温暖的阳光,洒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天都因美而生动,因爱而灿烂!(王建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