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小八平时性格温和,但只要一和父母相处,她就会非常暴躁,完全像变了个人。

她给我转发过几次她和父母的聊天记录,的确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催她结婚、催她回老家工作的。小八每次都会发一通脾气,狠狠反击回去。

可我也发现,有好几次父母并没有提到这些事,只是正常的问候和关心,小八也能从中解读出“话外音”,然后绕回之前的矛盾,重复争吵,最后不欢而散。

就好像她认定了父母说的每句话都很刻意,都话里有话,都是在拐弯抹角地否定她。

所以每当面对父母时,她就会进入“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反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八这种情况,其实是陷入了“防御性倾听”——一种将中性甚至是积极的事件,解读出消极含义的倾向。

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人,会提前在内心设置一道屏障,在倾听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专注识别对方有没有在攻击自己,并随时准备反击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在面对真实的敌意和攻击时,防御和反击是必要的。

但如果在倾听前就预设了对方会攻击自己,那么就会难以区分真实的敌意和普通的对话,总能在对方的话语中找出“攻击性线索”。

从而很容易做出违背真相的判断,曲解对方的意思,破坏原本亲密的人际关系,自己也会遭受到很多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隐形攻击,造成严重的内耗。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防御性倾听?怎样区分对方是正常沟通还是恶意攻击?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启动防御机制是源于体验到了“不安全感”,所以才做出了自我保护的行为。

但防御性倾听,却导致我们容易错误地识别非攻击性的信息,造成过度防御”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倾向于想象别人就是对自己有敌意呢?

首先,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陷入防御性倾听的人都像小八一样,只对某个固定的人,或是在提到某些事时,才会进入防备状态。

TA们之所以认定自己被攻击,是因为曾经的确在类似的情境下遭受过伤害。

在小八的印象中,从小到大每当自己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他们总会强硬地否认小八的想法,替她决定一切,比如小到床单买什么颜色,大到高考填志愿,都帮她做了选择。

神经科学家布鲁斯·佩里通过研究发现:

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构成TA的应激反应系统。

如果创伤刺激过大,或者频率过高,这个系统就会变得非常敏感。时间长了,相关的功能也会变得脆弱。

拿小八来说,由于频繁经历“被父母干涉和否定”的体验,导致她有关“亲子冲突”的应激反应系统长期处在激活的状态。

因此,她和父母相处时,只要出现一点点冲突的信号,大脑都会迅速激活相关的记忆,并凭借惯性认为父母又要否定自己了,不安全感随之产生,连忙启动防御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过度防御的产生,可能是其在沟通环境中,体验到了太多的无力感。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发现,频繁出现防御性倾听是关系面临“信任感危机”的信号。

它表明你内心深处已经不能信任对方,并认为对方有伤害你的可能。

Gottman在《爱的博弈》一书中指出,当伴侣间的信任被破坏时,会更倾向于采用“消极诠释”(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的心理防御机制——用消极的角度去解读对方的言语和行为。

比如,丈夫下班回来说了句:“今天路上有点堵车”;

此时,如果妻子对关系感到满意,就会认为丈夫仅仅是在描述路况;

但是,如果妻子正在经历“消极诠释”,则可能会解读为丈夫是在抱怨自己让他接孩子放学,才耽误了时间,赶上了晚高峰(体验到被攻击)。

于是就回复:“你是觉得我的工作不够累吗?还是觉得育儿是我一个人的事?”(防御)

当一个人不能信任伴侣时,内心就隐藏着愤怒、怀疑等负面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将这些情绪投射到伴侣身上,更容易感受到“被攻击”。

这种不信任感,往往建立在“习得性无助”之上。

比如之前,妻子已经多次尝试跟丈夫沟通家务分配的问题,但都没能达成满意的结果。

在反复失望后,她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认定自己不管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对方的行为模式。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体验到挫败感,会更倾向于做出防御反应。

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中总是遭遇沟通障碍,也会因为对无力感的厌恶,去恶意解读同事或领导的正常言语和行为,迫切想逃离这个工作环境。

最后,总在防御可能意味着你不能完全接纳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Covington提出,人会本能地去维护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感不够稳定的人,会过度看重自己不好的一面,从而对周围环境中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更容易感到被威胁。

这可能和某些人格特质相关。比如低自尊、高敏感人群,容易将消极反馈解读为对TA整个人,而非独立事件的否定;

也可能是创伤反应的后遗症。 比如当一个人体验过太多的无力感,会变得不够信任自己,容易因为外界因素而不停怀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倾听者由于想象中的敌意,白白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愤怒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对攻击敏感一点也比被欺负要强。

的确,这种应对方式虽然能短时间内恢复“安全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1、敌意的投射性认同,破坏了基本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总是关注自己是否被攻击,很容易会忽略谈话的真实目的,使得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原本很小的矛盾不仅没解决还被放大,双方的关系质量自然越来越糟糕。

同时,TA们的防御行为,比如为自己辩解、挑对方的错误、冷暴力等等,在对方没有敌意的情况下,会被视作主动攻击。

那么,无论一开始对方是否有敌意,都会因为体验到被攻击而变得有敌意。

这恰恰又符合了防御性倾听者最初的预期,让TA们更加确认自己的反击是必要的,防御程度变得越来越高。

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就是对敌意的“投射性认同”。

它会让一个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觉得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威胁,在任何关系中都无法完全放松下来,甚至还会主动疏远对方,抗拒沟通和交流,最后很可能活成一座孤岛。

2、习惯性防御,会引发极端的情绪和行为。

经典美剧《摩登家庭》里,米球的父亲从青少年时期就不认可他同性恋的身份,所以米球总觉得父亲的行为和言语是在表达对自己的失望,两个人因此吵过很多架。

面对父亲,米球总在自我维护。他反复强调自己不想再像小时候那样,被父亲的态度影响,不得不去做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比如和女孩谈恋爱、放弃热爱的滑冰运动等。

这导致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和父亲说的一切反着来,哪怕是那些真正对他好的事。

比如米球在失业期间,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个客户,他自己明明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却为了对抗父亲而拒绝了对方。

这是因为防御性倾听导致他对父亲产生了抵触感,把一切对抗父亲的行为视作“维护自我价值”的手段。

这明显已经背离了最初防御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关系中获得“胜利感”。

如果你总是想着向别人证明“你不是什么人”,可能会失去了发现“你是什么人”的机会。

3、防御性倾听,和很多适应不良的结果相关。

某位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她碰到的很多来访者都认为自己适应不了职场,很抗拒去上班。

TA们大都经历过非常恶劣的职场环境,导致对所有的工作场合都抱有一种强烈的抵触心理。

TA们特别容易应激,发生任何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比如工作计划被临时打乱,有同事提出和自己不一样的看法等,都会情绪激动,立马想要离职。

这其实也是防御性倾听引发的极端思维方式——对环境或者他人抱有理想化的期待,潜意识里希望对方能够承担“理想客体”的角色,补偿过去的自己。

这显然和客观现实相违背,所以便会认为自己无法适应职场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防御性倾听者看来,自己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是在保护自己,所以很难主动察觉到自己其实是在过度防御。

因此,当你读到这里,想要去察觉自己是否有这个习惯时,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觉察有两个重点:

找到容易触发自己防御情绪的事件或信息点;

尝试回忆与之相关的创伤性经历。

你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问自己,来完成这个过程:

“什么事情会让我反复生气?”

“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

“当事情发生时,我都体验到了哪些情绪?”

“每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触碰创伤记忆的过程必定会引发痛苦,所以请不要强迫自己,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接着,重建对自己的信任感。

首先要做的,是原谅过去那个因为弱小而不得不屈服于他人的自己。

要相信作为成年人的你,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基于此,你才能接纳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接受自己可以不完美。

当你相信不完美的自己也有价值时,就不会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也就更容易将沟通的重心转移到客观事实上来。

最后,创造新的安全体验。

自体客体关系领域的咨询师认为,消除创伤的最好方式,是更新旧的经验

人的行为模式非常依赖已有经验,有时哪怕它是错的,也会因为安全而停留在舒适区内,直到接触一些新的关系、新的信息,才有可能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去主动出击,创造新的、积极的经验,覆盖原有的不好的体验。

可以先从适当地“自我暴露”开始,比如向伴侣或者好友讲述你做错的事,或是你很在意的某个缺陷。

你会发现,你可能并不会因此被攻击,反而会得到更多的接纳。

接着,接受他人的多面性,尝试扩大关系空间。

比如:父母可能只是在你结婚这件事上有些执着,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关心和爱护你的,那么你就没必要揪着这件事不放。

放弃一些理想化的预期,比如最好不要期待父母能够无条件地理解你。

但同时,你们依然可以享受彼此的陪伴和爱。

这并不冲突,因为现实和真相本就是复杂多面的。

扩大关系空间,可以从减少对“话外音”的解读开始。

要记住,对方没有明确表达出的情绪和含义,是TA的课题,不是你的。

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迷惑,分不清对方是不是话里有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询问”。

注意语气尽量不要带有敌意,而是采用中性词语和对方沟通。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愿意并且想要维护和这个人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与之相反,如果你确定对方就是对你有恶意,或是你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信任对方,那么不妨把防御性倾听当作是结束关系的信号,勇敢地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御性倾听,能保护我们少受一些恶意攻击。

但比起终日去揣测别人的意图,人生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寻的美好事物。

这时就需要少一些戒备,多一些不怕受伤的勇气:

深度连接的关系,往往发生在当你向他人展示脆弱的时刻;

自我实现的可能,也藏在不计后果的努力和付出之后。

最后,祝你:

永远有反击恶意的能力,也能发现那些真实的善意。

面对世界和他人,永远保有恰到好处的攻击性。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参考资料:

John Gottman.《爱的博弈》,浙江人民出版社.

尽管“防御性倾听”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我,但更多的却是因“过度防御”而破坏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防御性倾听”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我,但更多的却是因“过度防御”而破坏关系。

“过度防御”往往源于过往的创伤经历,如果你频繁处于防御状态,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那么你的心底也许有着尚未愈合的创伤。这时,不妨尝试下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地聆听你的烦恼,为你创造一个新的安全体验,帮助你回顾过往、疗愈创伤。通过心理咨询,你能收获向前的勇气,摆脱过去,追寻美好未来。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