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 10 月,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在辽西被解放军全歼,他自己也成了俘虏。这个兵团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国民党的 5 大王牌军中有两个军都属于该兵团建制。就算是 71 军这样不在 5 大王牌序列的部队,也有很厉害的战斗历史。

辽西一战,国军损失了 10 万精锐部队,东北也彻底失守。不过廖耀湘对这场败仗似乎并不服气,他在功德林中撰文称:“要是老蒋听我的,连一副行军锅灶都不会丢。”

当年廖耀湘和老蒋在战术上有啥分歧,如果按廖耀湘的方案,那 10 多万大军能全身而退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围锦州,廖耀湘跟老蒋有不同看法】

到了 1948 年解放战争时,东北的国军处境艰难,就只剩锦州、沈阳、长春这几个孤立的地方了,特别是沈阳和长春,物资全靠从锦州空运来补给。

如果打下锦州,东北大门就被关上了,敌军补给也会被打乱,长春、沈阳的敌军就被困住了,坚持不了多久。毛主席根据局势,大胆提出攻打锦州的战略。

当老蒋发现解放军可能攻打北宁路并占领锦州时,马上安排了“东西对进”的增援计划:在关内派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从葫芦岛去攻打锦州。在关外让廖耀湘指挥“西进兵团”,从沈阳往南打。

但侯镜如觉得这个战术不太行,他说:“根本打不进,进去了也出不来。”所以在战术布置上,他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慢慢推进,拖延时间,免得自己成了炮灰。

在此之前,老蒋对沈阳国军的出路已经有了安排,他想让廖耀湘带领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还打算抽调精锐部队去拱卫京师。

时任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不同意这个方案,因为长春还有 10 万国军被围,沈阳主力若撤走,长春必然守不住,10 万国军的命运就危险了。

廖耀湘很赞同卫立煌的观点,还亲自去南京向蒋介石汇报。经过一番辩论,蒋介石决定暂时延缓沈阳主力部队撤往锦州的时间,但要求廖耀湘把部队组织好,随时能出发。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解放军攻打锦州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锦州被解放军攻打,廖耀湘觉得解放军主力在辽北和辽西,沈阳主力南下要过辽河、新开河、饶阳河,还得绕着解放军走,容易被切断包围。

那关内的部队得去解锦州之围,等关内关外的军队会合后,沈阳的主力再南下。最后三支队伍一起北上救长春的部队,再一块儿出关。

廖耀湘出的主意确实是个好办法,但关内调兵解围锦州把握不大,老蒋没吭声,廖耀湘只能灰溜溜地回沈阳了。

没多久,廖耀湘发现辽南解放军兵力薄弱,就给卫立煌出主意:悄悄把沈阳主力调到辽中以南。再把东北“剿总”那些行政机构搬到锦州,只留少量兵力守沈阳。这样的话,等老蒋下令撤退,就不会像长春那样了。

廖耀湘似乎对东北局势有过考虑,但他主要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想尽量保住自己的兵团。

要是东北“剿总”搬到锦州,卫立煌就成了光杆司令,沈阳主力一动,长春必丢,他还得担丢失东北的责任,名誉受损,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番争取,还是被迫接受老蒋的命令】

1948 年 9 月,解放军进军锦州。老蒋急召卫立煌,让沈阳主力南下救援。卫立煌想拒绝,但不敢明着违抗,就找借口说要先和部队商量。老蒋还派顾祝同去沈阳监督。

卫立煌找廖耀湘商量,廖耀湘认为要撤就该坚决,再次提出方案:沈阳主力集中辽中以南,用小部分兵力控营口。

这样一来,后方安全有保障,可以海运补给。既能北上威胁进攻锦州的解放军侧后,又能海运到葫芦岛从关内增援锦州,必要时还能从营口经海上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