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就业市场中,选择一条既符合个人兴趣又能确保稳定职业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众多学子而言,能够在完成学业之际便顺利踏入职场,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

因此,"就业包分配"成为了众多考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这类招生方式不仅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更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桥梁,确保学生毕业即能拥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下面小优就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特殊的招生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政策核心

公费师范生

公费师范生制度是国家于2007年实施的一项教育政策,旨在培养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领域。该制度分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和省属公费师范生两类。

国家公费师范生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顶尖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负责培养,这些学校培育未来教育界的精英。

而省属公费师范生则由各省属师范类大学根据当地教育需求及政策进行招生与培养,旨在加强地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优师计划

优师专项计划是一项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培养政策,旨在加强地区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该计划自2021年起实施,分为国家优师计划和地方优师计划两部分。

国家优师计划依托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顶尖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进行招生与培养,确保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而地方优师计划则由各省属高校负责,根据地方实际需求进行招生与培养。两项计划均坚持定向原则,确保毕业生能够回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任教,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优计划

国优计划是2023年9月启动,通过顶尖高校培育,为中小学输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生层次教师,特别是科学类课程教师,以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国优计划试点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双一流”高校,及新增的哈工大、南科大等共计43所高校参与培养。该计划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根基,确保培养出的教师能够引领基础教育迈向新高度。

01

三者的差异

1.招生范围

公费师范生:主要由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通过高考招生进行选拔。

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而地方优师计划则由省属高校承担,招生范围通常面向特定省份或地区。优师计划的选拔方式则更为多样和细致,通过笔试与面试等更为细致和多样化的选拔流程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未来教师。

国优计划:由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招生范围广泛,侧重培养科学教育领域的精英。选拔方式分为:推免选拔和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前者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后者则针对非教育类在读研究生,均通过综合考察选拔优秀学生攻读教育类研究生。

2.培养目标

公费师范生:培养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毕业后需到指定的中小学任教,服务期限通常为六年。学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就业,但通常需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

优师计划:具有更强的定向就业性质,特别是国家优师计划的学生,毕业后需回到指定的贫困县或定向脱贫县中小学任教六年。

国优计划:侧重于培养高素养、专业化的研究生教师,特别是科学教育领域的精英。

3.政策优惠

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享受学费、住宿费全免以及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学生需完成一定的教学实习和教育实践任务,以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毕业后公费师范生在6年的协议期内,与学校之间是双向选择就业。

优师计划:同样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等优惠政策。此外,他们还可以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直接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毕业后根据协议签订内容,去到定向县域中小学履约任教6年。

注:优师计划和公费师范生的共同点是都要签订协议,享受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按照约定履职之后有编有岗。如果违约的话,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国优计划:虽然具体培养方式可能因高校而异,但总体上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教育家精神引领,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生教师。同时,学生也可以享受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等优惠政策。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志愿报考建议

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都是属于本科提前批报考,且需要签订培养协议,一旦被录取则不再参加后续批次录取,所以考生和家长需认真筛选、填报提前批院校及专业,并斟酌好自己院校、专业填报顺序;

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的就业地域、环境可能不会特别理想,且地区间差距明显,所以考生在选择具体定向地区的时候需要酌情考虑。

而国优计划在填报时是高校推免或二次遴选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理工科研究生,所以考生报考时候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试点高校和专业进行报考,同时也要注意报考的学院和专业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相匹配。

虽然上述计划都是旨在培养优秀教师,但不适合所有考生,需要考生结合自身的优势科目、兴趣、性格、能力特点、未来规划等,对报考有全面的了解、综合分析,避免盲目报考留下遗憾。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youzy_cn)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