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静雨(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凯欣(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9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本文通过研究小红书平台上的社会交往,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探究互联网技术如何将弱连接转为强互动,及其呈现的独特社交景观。

一、引言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将社交关系分为强连接、弱连接和无连接,强连接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具有稳定性;而弱连接指交往频率较低、情感连接较少[1]。当下,社交媒体平台已完全渗入日常生活,“微信”是强连接社交媒体的代表,“小红书”则是弱连接社交媒体之一[2]。在强连接社交媒体的影响之下,用户出现了社交倦怠、反连接的症状,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弱连接社交媒体开展社交实践。弱连接社交媒体上不断涌入新的连接,必然会对原有的社交关系产生影响,部分弱连接转化为了强连接。针对强连接和弱连接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社交关系由强连接向弱连接转化、弱连接增量化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线上社交模式[3];也有学者指出,基于陌生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的弱关系可以帮助用户寻找亲密关系、实现社交功能,体现出部分“强关系”的性质[4],以上都是平台与用户互动的结果。

小红书作为新型虚拟社区的代表,个体与陌生人产生连接,基于实用性的内容与他人产生互动,原有的弱连接可能向强连接流动。因此,本文引入技术可供性的概念,探究小红书平台如何将赛博空间里的弱连接转化为强互动,分析这一转化所塑造的社交关系,同时思考这一转化带来的收获与反思。

本研究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于2023年9月至12月观察小红书社区成员的交流与互动,并依照互动情况选取了15名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见表1)。互动情况标准为用户通过小红书平台与他人建立起社交关系,并维持了两个月及以上的互动。

表1 访谈者基本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 访谈者基本信息

二、人技互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小红书平台的社会交往实践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间的连接受技术条件、社会背景及其所蕴含的可能性的影响,技术构造数字交往的方式可以引入技术可供性理论。技术可供性提供了用户开展交往实践的多种可能性,用户间的连接是用户和平台技术交互的结果。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了“可供性”的概念,他认为可供性是环境或某样物体提供的内容,是一种动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来学者们将这一概念延伸至不同领域。本研究沿用杰弗里·特里姆等人提出的可供性定义,从技术可供性的可见性、可编辑性、可连接性、可持续性角度[5]分析用户如何参与小红书平台的社会交往实践。

可编辑性是指用户创作内容和修改内容的难易程度[6]。首先,小红书的图文形式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相较于微信公众号的深度长文、抖音和哔哩哔哩日益精制化的视频,小红书的图文形式更有利于普通人发布内容。其次,小红书的内容发布门槛低,内容与话题皆是真实生活的投射。区别于知乎需要用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小红书用户发布的内容均源于自身体验,比如一次旅游心得、一次装修经验、一次美食制作过程等;区别于微博聚焦社会话题和娱乐话题而淹没了生活类的内容,小红书平台的话题聚焦于生活和消费,具有普遍的关注性。一个个真实的个体聚集于小红书平台,分享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台也因此汇聚了大量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从美妆、时尚、生活笔记到家居、护肤、母婴、日化、保健等方面,小红书大大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经验的需求,实用性是其他社交媒体平台难以企及的。“遇事不决看小红书,它比搜索引擎都好用,消除了我的信息差。”(受访者15)

据小红书在WILL商业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小红书已经拥有超过2.6亿月活用户,月活创作者有2000万[7]。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用户在此“标记生活”,真实生活的分享需要个体有真实的体验。这意味着在小红书这一虚拟社区中,用户交流的对象是真实的个体,交流的内容区别于机构化、商业化的运营,是真实的、接地气的生活。

可见性是指使信息容易被他人感知和定位[8],即技术使用户发布的信息变得可见,并且是以公共性的方式使信息可见。虽然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意见领袖入驻小红书平台,但在内容与表达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平台,有着小红书平台的调性。此外,小红书平台还聚集了大量普通人,普通用户发布的笔记也能被其他用户看见。小红书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逻辑,这对所有用户更加公平,尾部KOL(关键意见领袖)和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素人有超过九成的流量。小红书内容创作者的结构中,尾部KOL和KOC、素人的占比也超过九成。

“被看见”能够增强用户之间的连接,尤其是普通用户之间更容易建立起连接。“相较于其他平台,小红书中鲜活的普通人更多一些。”(受访者9)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的流量更倾向于明星、意见领袖或网红,普通用户容易“沉没”。小红书平台重内容、轻达人,只要用户发布的内容有用或符合平台调性,就能够被推送。作为素人的受访者10,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了关于“如何搞副业”的笔记后,累积了4000多粉丝,并建立了群聊,相互分享做副业的经验。

可连接性是指将不同的社会行动者或内容元素联系在一起的能力[9]。小红书的内容标签匹配机制,实现了通过内容对人的连接。用户侧,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进行标签分类;内容侧,一篇笔记被拆分成多个标签,然后将其推送给有同样内容喜好的用户。内容标签与用户标签匹配,用户很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内容与用户产生连接,然后实现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连接,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平台借助算法追踪和预测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向其推送相关笔记。大多数受访者在浏览感兴趣的笔记后,通过点赞、评论、私聊的方式与陌生人进行互动。受访者5在留学期间,凭借校名标签找到了同校的留学生,“能够遇到中国校友,很有缘分”。

可持久性是指用户能够访问以前创建和发布的内容,形成回溯机制[10]。由于内容的有用性,小红书笔记具有长效阅读价值。一方面,系统会将优质内容推荐到首页,如果相关内容的热度趋势上升,无关发布时效,被推荐的概率会增大。另一方面,小红书的搜索场景也给了历史内容更多的曝光机会。用户有目的性地寻找内容,增加了人与内容连接的可能性。因此,优质内容可以被不断推荐,曝光次数不断增加,流量更长效。这与抖音的爆款视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点视频通常都具有时效性。而小红书平台的内容留存度高,内容创作者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就更高,受访者10发布笔记3个月后,仍有用户点赞或收藏该笔记内容,询问笔记的具体内容。

三、陌生关系再造:重现“附近”、寻找同温层和自由社交

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由血缘、地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属于稳定的熟人关系。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交关系正逐渐向陌生人社交关系转变。弱连接属性的小红书,社交关系以陌生人社交为主,其“真诚互动、友好分享”的社区氛围塑造了独特的社交景观。

学者项飙所说的“附近”,是指“不同立场和背景的人们在生活常态下频繁相遇的生活空间,可以不断地增加人们看到多维世界的能力”[11],如一个人从家到附近地铁站的空间。他认为,当下的个体更专注的是个人的小梦想和宏大的叙事[12],却漠不关心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附近”,“附近”的价值在于它联结了个体与社会,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的基础。然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体对于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不再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即“附近”的消失[13]。小红书作为新型虚拟社区的代表,独特的社区调性有助于人们重新发现“附近”。

小红书平台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投射,关注真实的生活就是重新发现“附近”的过程。小红书的品牌定位是“标记我的生活”,内容来源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露营、city-walk,集中于日常生活状态、所在的城市,且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同样是city-walk攻略,有吃东西、逛寺庙等多种体验路线。具体的内容背后是具体的、可感知的生活方式,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下,用户们有着相投的兴趣爱好,彼此共享生活方式。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听劝”“city-walk”“显眼包”是小红书2023年年度生活趋势,具有低门槛、大众化、生活化的特征[14]。这不同于微博中的社会话题,更接地气,也更丰富。用户在兴趣相投的感受中会与“附近”产生深层次连接。

同温层本是一个气象学术语,现在也指人们更愿意向与自己价值观、立场、态度等相似的人靠近,相似人群的聚集形成了同温层。彭兰教授认为用户对同温层的感知和自身的选择、算法的影响有关[15]。个体在网络中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站队”就是人们寻求同温层的过程,是对某一心理、态度的认同。同时,算法也会强化这一过程,根据用户过往的行为为其推送相关性内容,使相似人群更容易形成连接和聚集。小红书平台的社交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用户基于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在标签推送的机制下,很容易和具有相似情绪、态度的人建立连接,形成同温层。

同温层可以看作一种心理共同体,能为个体提供心理上的支持[16]。在小红书平台的同温层中,个体基于价值观的共鸣形成互动,在互动中获取情绪价值。用户在平台上分享生活方式,背后的诉求是多种多样的,展现自己的成功与收获、发泄压力与消极情绪、寻求他人的建议与帮助,用户在分享生活方式、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在寻找志同道合者。受访者14曾发布了一篇关于情绪低落的笔记,评论区的很多网友分享了类似情况,“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也能够安慰我,但是这些小红书的网友跟我有同样的经历,更能够感同身受”。

小红书平台是以“陌生人社交”为主要社交方式的媒介平台,陌生关系具有去血缘化和去亲密化的特征,缺失了一种强连接下的稳固性,呈现一种断裂与疏离[17]。小红书平台上,陌生关系往往基于兴趣和话题形成,也仅限于平台上,大多数个体不会跳脱于平台建立线下关系;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关系的建造局限于兴趣和话题,无法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陌生人社交必然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疏离,交往主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是,陌生关系再造的意义并不在于建立关系本身,而在于疏离机制与安全距离下所构建的去身份化情感支持[18]。人们害怕深度连接带来的负担,却又无法舍弃社交关系带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而疏离机制使个体能够自由地进入和退出。故陌生关系为个体提供了自由与安全,这两者正是许多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建立社交关系的动机,最终形成的社交关系是“疏离又亲近”的。

小红书平台的“搭子社交”就体现了“既疏离又亲近”的社交关系。“搭子社交”是指年轻人通过找搭子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陪伴,用户发布关于社交需求的笔记,或者主动搜索便可以搭建起与搭子之间的桥梁。因即时性的需求组成的搭子关系属于弱连接,可以瞬间解绑,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疏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搭子关系是基于自身需求形成的精准陪伴,个体从搭子那儿获得的慰藉与能量是真实的。

四、社交迷失:渗透消费主义、流动的社交关系

小红书平台的陌生人社交区别于其他社交媒体,其本质仍旧是弱连接。且小红书作为互联网产品,重视社交属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商业属性,这难免会对陌生关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

小红书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以商业化为发展目标,并且小红书的品牌定位是“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有着天然的“种草”属性,形成了“社区+电商”模式,消费主义一度成为小红书的标签。消费主义在小红书平台上的具体表征之一是“种草经济”,“种草”是指种草者分享好物和经验,吸引更多人使用或消费某一物品的一种现象。网络“种草”的本质是社交营销,是种草者对社交关系的一种商业利用与消费[19]。小红书“种草”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是KOL示范,KOL发表某一商品的使用体验的笔记,凭借声誉和信任,通过与受众互动所形成的社交纽带对陌生化网友的消费实践产生直接影响。KOL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越多,社交关系越紧密,就越容易促成消费。

因此,小红书平台的社交关系面临着工具理性的渗透,在“种草经济”的影响下,社交沦为了促进消费的工具。社交关系由“弱”向“强”的流动,意味着资本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用户之间的联结,通过社交对大众的日常消费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交关系被消费主义入侵后,人与人之间的强互动也就转换成了一次次消费诱导,社交内容变得商品化、物质化,无法满足传统社交带来的情感共鸣,甚至引发信任危机,使社交关系无法维持稳定性。

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发现,弱连接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能够连接两个群体,从而带来多样性的社会关系,“六度分隔”理论就说明了弱关系所发挥的强大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泛泛之交”越来越多,弱连接走向增量化。原有的社会关系被重构,网络人际关系开始出现“近亲不如远邻”的新范式[20],弱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强关系。小红书平台上的弱关系不仅能帮助用户获得更多信息,还可以扩展社交圈子,建立亲密关系,实现强关系无法带来的陌生人社交功能。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在不断变化和紧张刺激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趋于原子化状态,人及关系疏离[21]。尤其是对于当下处于原子化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与他人产生连接变得尤为重要,是破除孤独感的重要途径。在小红书社区,个体可以和拥有共同话题的陌生人交流,成为网上邻居。

然而,基于趣缘形成的社交关系仍旧是脆弱的,带有模糊性和流动性,无法抵抗不断变化和流动的现代社会。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强互动一旦脱离某种场景,会逐渐转回弱连接,甚至转为无连接。尽管小红书平台的社交氛围相对友好,但作为一个虚拟社区,有着匿名性、选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包含着各种随意的连接与分离。小红书平台的弱连接基于兴趣、商品形成,双方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一旦发生改变,很有可能失去连接,况且来自不同群体的个体本身就带有巨大的差异性,个体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自由地建立或切断联系,无需背负道德愧疚。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一旦失去了共同话题,双方便会默契地不再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弱关系就像网络人际关系中的“长尾”,扩展了个人的社交网络,个体在小众化的虚拟社区中获取温暖,“天涯若比邻”得以实现。然而这样的弱关系脆弱并容易断裂,为个体提供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

五、结语

美国学者邓肯·瓦茨和史蒂夫·斯特罗加茨曾提出了“小世界理论”,即小型群体内拥有稠密的联系,大型网络是稀松联结起来的[22]。小红书CEO星矢在小红书十周年内部分享中说:“打开小红书既能看到一个‘广阔的大世界’,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也能通过普通人的分享和连接,感受到一个‘温暖的小社区’,让陌生变得不冰冷,让活着不再孤单。”[23]小红书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小社区,在“真诚互动、友好分享”的社区氛围下建构的社交关系,使小红书社区成为大型网络中的小世界,连接了广阔的现实世界。正是基于平台的可供性,小红书用户间新的交往形式、交往主体才得以形成,构成了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的社交景观,为数字交往带来了多种可能性,这是用户创造性使用平台的结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5G短视频传播生态下青年价值引领路径研究”(批准号:21CXW011)、“杭州市委宣传部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新闻学院”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骆静雨, 朱凯欣.弱连接中的强互动:小红书平台的社会交往研究[J].青年记者,2024(09):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