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深化林长制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林业局局长周密,省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拥军,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陈明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林业局局长 周密(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林业局总工程师 李拥军(许梦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人: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 陈明安(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林业局局长 周密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安徽林长制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安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在旌德县试点基础上,选择合肥、宣城、安庆3市扩大试点,2018年全省推开,2019年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2020年8月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时,对我省林长制改革给予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好林长制;同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省林业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林长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加快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推进实现“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主要体现在“三个聚焦”。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聚焦“林”这个主题,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森林“四库”功能作用显著提升。在扩绿上,我们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全面实施绿美江淮“十大行动”,持续推进“四廊两屏一圈两区”重点工程建设。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3.4万亩、封山育林665.8万亩、退化林修复487.7万亩,美丽安徽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在兴绿上,我们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着力打造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个500亿元产业,用好森林“摇钱树”、湿地“聚宝盆”、碳汇“印钞机”,全省林业总产值从改革前的3192亿元增加到5721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护绿上,我们切实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开展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改革实施以来,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1‰以下,远低于0.9‰的国家要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目标完成率居全国前列,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二是聚焦“长”这个关键,拧紧明责、知责、履责发条,林业生态建设责任全面压紧压实。紧扣落实党政负责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任省级总林长,每年召开林长会议、签发总林长令,率先垂范巡林调研、带头履职。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林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林长,并从“山林”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拓展,36位省领导任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省级林长,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更加优化健全。各级林长知责明责,实行划片分区负责,把全局、解难题、推重点、督落实,重点研究解决林业生态建设重大问题,协调推动林业部门难以落实的重大事项。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余万公顷森林和100余万公顷湿地,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总林长指挥协调、区域性林长督促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

三是聚焦“制”这个保障,健全运行、监督、考核机制,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省级出台林长会议、工作督察、考核评价、信息公开等四项基本制度,创新建立总林长令、林长巡林、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林长履职“三个联系”“一单一函一检查”等配套工作机制,并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林长制地方法规《安徽省林长制条例》,实现从“探索建制”到“法定成型”的飞跃。另一方面,以林长制为平台,制度建设向加快林业发展、强化林业治理的实质领域延伸,出台优化林业发展环境22条政策、示范区建设17项任务和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16项举措,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构建了解决林业发展问题、补齐政策短板的制度平台。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发挥好林长制作用,扛稳林长制大旗,健全落实“林长制+”工作机制,切实把林长制改革制度优势转化为林业生态治理效能,持续擦亮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品牌,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实现新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当先锋”提供坚实支撑。

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

刚才提到我省正在实施绿美江淮行动,请问目前进展和成效是怎样的,下一步如何推进?

周密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自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绿美江淮行动以来,全省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紧紧围绕绿美江淮“十大行动”,细化分解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绿美江淮加快落地。主要体现在“三个有”。

一是高位推动有力。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暨2024年省级林长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2023-2027年)》,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发《关于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的令》,明确5个方面、17项具体举措,顶格推进、强化协同。

二是细化部署有序。省林业局坚决扛起牵头责任,先后印发《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和《2024年工作方案》,制定《绿美乡镇建设导则》《绿美村庄建设导则》,加强统筹协调和行业指导。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人工造林26.09万亩、封山育林74.48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0.5%、67.7%;组织开展黄山市、六安市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119个、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项目42个,启动建设绿美村庄200个、绿美乡镇80个。

三是市县联动有效。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探索形成了一些特色经验做法,如:芜湖市结合美丽长江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长江百里生态湾;马鞍山市创新开展“百村栽万树、林果进庭院”活动,鼓励发展“五小园”等庭院经济;淮北市实施“二次上山”行动,全力推进“每年5万株黄栌”计划等。

下一步,省林业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发挥林长制优势,以“植绿、添美、增质、惠民”为主线,深入谋划实施见缝插绿、森林全覆盖、森林质量提升、大黄山彩色森林、皖北杨树更新等专项行动,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力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作出林业贡献。

安徽卫视记者

请问省林业局如何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李拥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林地占补平衡改革是“节约集约”的重要举措,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基础。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得到国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

一是系统部署,强化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布总林长令,要求建设补充林地储备库,落实林地占补平衡管理。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绿美江淮行动的意见》,要求确保全省林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省林业局紧扣《森林法》“占用林地总量控制,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林地面积稳中有增”要求,先后制定《安徽省建设项目永久占用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方案(试行)》《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并经省政府常务会同意印发《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持续加大政策供给。

二是精准施策,创新落实机制。我省创新构建林地储备、以补定占、指标管理、指标交易、信用额度管理五项机制,确保林地占补平衡工作规范健康运转。目前,全省共建成补充林地储备库20096公顷,扣除2023年至今已使用7950公顷后,尚结余林地占补平衡指标12146公顷,基本满足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占补平衡需要。

三是统筹兼顾,合理保护利用。严格使用林地用途管制,坚决防止批而不用等林地闲置情况发生。坚持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创优营商环境,经市级申请,允许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项目“先占后补”,切实将有限的林地资源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压紧压实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森林资源法定职责,坚持“谁建谁有,谁占谁补”,推动形成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异地指标交易为辅、信用额度管理为补充的林地占补平衡机制。我省做法获得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关志鸥局长给予高度评价“安徽把这件事干成了,为全国树了榜样,做了大贡献”。

中安在线记者

安徽是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请问省林业局在推进示范区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明安

2019年,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五年来,省林业局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创新突破为重点,强化综合配套、系统集成,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林长制改革“安徽模式”“安徽经验”不断向全国输出,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示范区建设纳入每年省委、省政府涉林重点工作,写入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列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20项重大试点之一,省域统筹,全面推进。同时,我们因地制宜设立30个先行区、90项体制机制创新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点带面提升建设整体水平。林长制条例、林长制进党校、“林长+检察长”“小山变大山”等10余个改革经验被国家林草局重点推介。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破解公益林生态补偿、林地流转、林权融资、社会资本投资、林区道路建设等面上“五难”问题建章立制,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加快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施“五绿兴林·劝耕贷”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服务支持。

三是坚持宣传引导和总结推广相结合。依托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组织开展寻访十佳基层林长、林长访谈、林长制改革典型系列报道等宣传活动,中安在线开设《走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专栏,反映示范区建设的新亮点、新成果。同时,我们注重总结提炼基层改革经验,编发林长制工作简报144期,出版林长治林新闻编、案例编、制度编、理论编、起源编系列丛书,发布96个典型案例,省级46个和市级27个制度政策。

总之,通过示范区建设,我们实实在在探索出了一整套林长制改革的经验和模式,先后入选中央改革办十大案例和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不仅为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安徽林长制工作连年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督查考核认定为优秀等次,国家“推进林长制专题研究班”在合肥成功举办。宣城市、滁州市获国务院林长制督查激励。

下一步,我们将接力探索、接续奋斗,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继续为全国带好头、作示范。

新安晚报记者

我省是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请问省林业局是如何推进的,有什么成效?

李拥军

我省是全国唯一的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去年省政府出台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为打通森林防火工作“最后一公里”提供“安徽方案”。一年来,我们着力从制度建立、体系构建、数字赋能、源头管控、夯实基础等方面,积极探索“管住火、预测火、发现火、灭小火、防大火”的“五火”网格建设路径。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统筹各级林长责任区域,综合考虑生态区位、资源特点及防火任务,划定省、市、县、乡、村五级森林防火网格2.6万个,全面建立以林长为网格负责人,以林长会议成员、“一林一警”、“一林一技”为网格成员,以“护林员+村民组长”为网格员的网格组织体系。配套出台约谈办法、督查办法等,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网格管理体系。

二是搭建数字化防火平台。建设全省统一、分级赋能的森林防火大数据平台,重点完成重要设施周边、火情易发多发等网格区域的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建设,推进烟雾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汇集各级网格基础数据13万余条,形成多位一体的管理“一张图”。另外,我们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因地制宜选取13个县区分区开展试点治理,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样板。

三是打造立体化安全屏障。注重全省“一盘棋”,突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区域,持续加快基础防范、通信指挥、林区阻隔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今年新争取高火险区综合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3.4亿元,创历史新高。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以来,全省保持森林火灾零发生,系历史首次。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网格化+制度化”“网格化+标准化”“网格化+智慧化”“网格化+区域化”的“四化模式”,进一步夯实基础建设,培育发展“森林防火+低空”双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样板,健全扑火安全培训和综合演练机制,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向实向深的具体化,努力为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中国改革报记者

我关心的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请问我省下一步重点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陈明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直是林农关注的重点。我省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省推开,2010年基本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工作,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了森林资源,释放了发展潜力。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350万亩,流转率25.48%,居全国前5位。

前不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围绕“森林经营、国有+集体、林票+碳票”等领域重点突破,创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在“森林经营”上,我们率先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分类经营、规划方案、基础支撑三个体系。今年,我们在去年16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51614亩的基础上,扩大至35个试点、80731亩。也就是说,现在不仅要多种树、种好树,还要不断提升森林经营能力,对森林资源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科学规划,探索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国有+集体”上,我们组织实施“百场带千村”行动,研究制定“国有+集体”场村合作实施方案,发挥国有林场龙头作用,在绿色产业协同发展、资源保护联防联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拓展场村合作模式、实践路径,推动实现场村增收、农民增富、资源增效“三赢”。

在“林票+碳票”上,我们积极争当发展林业碳汇先行省,研究制定《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试行)》,一体推进CCER、ACER、碳普惠项目开发,探索“国储林+碳汇”模式,编制全省林业碳汇发展规划,以年度计划调控、精准落地上图为抓手,全面规范管理林业碳汇项目,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首单CCER项目开发申报、首笔省级林业碳票交易。

新华社记者

请问省林业局在科技创新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工作举措?

李拥军

今年以来,省林业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科研创新上出新招。依托科大所能,解决林业所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科研合作、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培养与交流、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黄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用于森林防火工作,创新推进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试点省建设;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积极探索开展松材线虫致病基因阻断技术和防治药剂研究,以关键科技“金钥匙”破解防虫“密码锁”。加强林业创新平台管理,提升平台能级,组建安徽省自然保护地创新联合体。组织科技攻关,实施《大别山油茶与长林油茶杂交育种研究》等20个林业科研创新项目。

二是在推广应用上强力度。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开展《一周一技》线上服务,将登载的先进适用技术、科技资讯,向基层和各类涉林主体直接推送,畅通林业科技服务的“神经末梢”,目前已发布16期。组织举办全省林业科技活动周,并纳入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活动分会场,全省开展林业科普主题宣传活动342次,对外开放林业科普场馆106家。2024年全省新增选认林业科技特派员261名,总数达854名,组织开展林草乡土专家助力集体林改和“四高”绿美江淮“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科技服务7721次,服务涉林主体15632个。

三是在林业标准化上严管理。申请2024年安徽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项目20项,修订计划1项。组织专家技术审查《油茶营造林技术规程》等16项林业地方标准。开展林业地方标准自评估,废止13项,修订6项。加强林业标准化宣传,及时向社会宣传林业标准化政策和工作动态,发布林业地方标准正式文本信息,用高标准助力高质量,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安徽商报记者

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请问我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和下一步贯彻举措?

陈明安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3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主要在“促整合、提能力、强监管”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编制《安徽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已报国家林草局。通过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将整合优化为220个,占国土面积比例约为8%。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林草局规划院编制创建申报材料。

二是逐步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能力。出台《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条例》,健全省级层面自然保护地法规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平台,推进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年均安排补助资金约8000万元,加强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和生态修复。

三是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监管。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例行排查、省级点位判读核查工作,开发上线自然保护地遥感点位线上审核系统,每年完成两批次点位下发审核,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监管。坚持重大事项半年报告工作制度,实时了解自然保护地存在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出台《安徽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4-2035年)》,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助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具有安徽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责编| 袁丹丹编辑| 刘婷婷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