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与“一刀切”: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之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却面临着经营困境,甚至黯然离场,这其中,固然有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等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一些制度性因素,如同无形的“紧箍咒”,束缚了民营企业的手脚

这其中最令企业家们头疼的,莫过于那些看似“严格”却缺乏弹性的法律法规

以劳动合同法为例,其中一些条款的规定,就让不少企业家感到“压力山大”,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与员工签订合同,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如果期满后不再续签企业需要支付给员工五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这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利润微薄的民营企业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更让企业家们感到无奈的是即使员工不胜任工作,企业也不能轻易解除劳动合同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即使经过培训或者调岗,员工仍然无法胜任工作,企业想要解除劳动合同,也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这样的规定,初衷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实际上却给企业用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些企业家表示在这样的法律框架下,他们招聘员工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宁愿选择“不招人”,也不愿意承担过高的用工风险

除了劳动合同法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在消防安全方面一些地方的规定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一刀切”的地步

一家夫妻经营的小型面包店也必须按照规定安装各种消防设施,否则就会被勒令停业整顿

这样的规定对于那些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生产安全方面,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非常高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一家新开张的茶座仅仅因为安全通道的宽度不符合规定,就被勒令停业整顿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过高的安全生产标准,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让一些企业家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一些行业

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地方的环保政策,也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

一些企业,即使已经采取了污染防治措施,但只要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就会被认定为违法,面临着高额罚款甚至停产整顿的风险

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也让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产业链下游、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感到不堪重负

一些企业家表示,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他们只能选择“夹缝中求生存”,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违规经营

你认为,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法律法规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各方权益,当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脱离了实际情况,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成为束缚经济发展的“枷锁”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严格的法律法规之下,却隐藏着一条“灰色地带”

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打擦边球”超出经营范围开展业务

一家原本从事管理咨询的公司为了承接管理培训业务,不得不变更经营范围

变更之后他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无法开具咨询业务的发票

“我们就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一位企业家无奈地表示

除了经营范围的限制一些行业还存在着各种“潜规则”,让企业不得不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以居间费为例这在一些行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企业为了获得业务,不得不向中间人支付一笔费用,而这笔费用往往缺乏合法的票据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笔“糊涂账”

“不开销居间费,就拿不到业务;开了销居间费,又担心被查处”一位企业家坦言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纠结

更让民营企业感到不公平的是在法律法规面前,似乎存在着“双重标准”

一些国有企业,即使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也能得到“网开一面”的处理,而民营企业一旦被查处,则往往面临着严厉的处罚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结果,这让我们感到很寒心”一位民营企业家感慨道

这种“选择性执法”的现象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也打击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这句流传在企业家群体中的话,或许是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一种无奈的概括

如何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之困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打破“选择性执法”的怪圈,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