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印象中,都觉得修建皇陵的那些工匠,在陵墓修好后,为了保密,都会被关在陵墓中,陪葬死去的皇帝,即使能够出来,也会被杀死。实际上,并非如此,通常是不会将工匠封闭在陵寝中的,多数时候,也不会杀死稀缺的工匠。
最早的时候,帝王陵都是竖穴土坑墓,也就是在地上挖个方形或者长方形土坑,陪葬品的一部分放在棺内。之后,将棺在放入椁中,甚至都没有椁。然后,在坑内棺椁的周边再放上陪葬品,还有牺牲(有可能是牲畜,甚至是人),直接上封土埋了就行了。
很长时间,墓之上可能都没有封土。这时候的工匠很省心,不用担心出来的问题。工匠们通常也不至于被屠杀,因为墓葬处会进行祭祀,埋葬的地方并不是什么秘密。特别是起封土,种树木,立石碑之后,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这种墓葬形式,在现在的很多土葬墓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
到了周代,竖穴墓逐渐演变成了横穴墓,为了方便人进出,墓室周边挖有墓道,就形成了常见的“亚”字、“中”字、“甲”字型大墓。不过呢,最初的这类墓室,通常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最有名的就是“黄肠题凑”。
就是先挖好墓的大土坑以及墓道,然后在土坑中,使用木头搭建起类似房间的形状,形成主墓室,以及各类陪葬墓室。最后的门那里,也是用一根根的木头塞进去封闭起来的。所以,工匠根本不用担心会把自己关在墓中出不来。
墓室封闭后,用木炭、青膏泥,以及封土,对整个墓坑进行填埋就可以了。这类的大墓,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考古纪录片中看到,比如有名的西汉海昏侯墓。
到了西汉中后期,特别是东汉时期,开始用砖、石等更加耐腐蚀的材料替代木头,来建造墓室。建造过程同样是先挖好墓坑,然后在墓坑内用砖砌墙,并且建造成不需要额外支撑物券顶结构。很多地方都有“无梁庙”、“无梁殿”之类的,就是那种结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木质,或者石质的大门,当然,也有直接用巨石或者砖头砌墙封住的。最开始,门并不是从里面锁住的,而是在外面安装门栓,用大锁锁住。工匠们可以正常地从门出来,之后封土回填就可以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防盗,才采用了门内锁门的设计。当时的工匠和负责礼仪的官员自然都有各自的考虑,工匠们不想死,而负责礼仪的官员也不想有活人留在墓中。很明显么,有活人在墓中,能用封门石抵住石门,也可以挪开封门石。这样子的话,封门石的作用就消失了。虽然移开封门石的工匠,即使打开石门,外面也已经被封土填埋了,照样出不了,但还是与门内锁门的设计初衷相悖了。
于是,工匠们开动了脑筋,其中一种就是自来石结构,让石头在门内自动抵住墓门,使人们无法轻易的从外部打开。自来石的原理,大概如下图所示,先关闭一扇门,然后将自来石放好位置。工匠们走出墓门,缓缓的关闭另外一扇墓门即可。
还有一些其他的从内部封门的方式,比如使用杠杆原理,类似现在的弹簧插销,门关住后,没了门的重量,封门石远离门的一端较重,自动弹起抵住石门等等,都聚合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工匠在闭门后,出陵墓的问题。而这种墓葬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至于工匠们的生命安全么,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境遇。比如秦始皇陵修建好之后,屠杀了大量修陵的工匠。可是大部分修陵工匠,并非是胡亥所杀,而是被编入了章邯大军,最后被项羽坑杀。多数时候,并不会屠杀工匠,而是会将工匠们监视居住,继续修建其他的皇家陵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