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许宝騄。图源: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官网
导读:
1924年9月25日下午,西湖南岸的千年古塔雷峰塔轰然倒塌。当年11月,鲁迅先生在《语丝》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借题发挥,将雷峰塔的倒塌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结合起来,赞扬了白娘子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 记得我读中学时,这篇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其时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近来才发现,雷峰塔的倒塌,催生了一位许姓数学家的诞生,他便是我国概率统计事业的奠基人、首届中央研究院五名数学院士之一的许宝騄。
蔡天新 | 撰文
许宝騄,杭州人,1910年9月1日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许引之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任职京城。许家是杭州名门望族,如今的西湖边仍有三座大墓属于许家或其亲家。许宝騄的祖父许祐身曾任苏州知府和扬州知府,父亲许引之曾任京张铁路转运局总办、清廷驻韩国仁川领事、直隶烟酒公卖局局长、浙江中国银行行长、两浙盐运使等职。可以说他的每一个职位,都让某些人羡慕不已。
许宝騄是家中老小,上有二兄四姐,大哥许宝驹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二哥许宝骙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而大姐许宝驯嫁给了俞平伯。小时候许宝騄跟着父亲辗转于北京和天津,八岁那年全家回到了杭州,因为体质较差,父亲聘请了多位家庭教师,讲授《四书》和《五经》、古典文学和历史。10岁他开始学做古文,11岁便用文言文创作短篇小说《花生姻缘》,父亲读后为之开颜。同年学写小楷,临摹王献之楷书,颇为神似。英文学了一年多,便能阅读小说原著。如果没有变故,他会像家里其他人一样,成为一名文科生。
雷峰塔倒塌那一刻,14岁的许宝騄和15岁的二哥许宝骙正在下棋。那时杭州离撤县设市还有三年的时光,由毗邻的钱塘和仁和两县组成,雷峰塔属于钱塘县的地盘,那时城内既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也很少听到汽车喇叭声,唯一一路公交汽车是从湖滨开往灵隐寺。只听见远方传来一声巨响,随后西湖南岸升腾起漫天粉尘,两兄弟冲出家门,跟着市民们往雷峰塔方向跑去。只见满街都是奔跑的人群,其场面颇有点类似于新千年纽约的“911”,不过一个是逃离,另一个是前往。那时杭州百姓认为雷峰塔的砖头可以辟邪、能生男孩,还有利于蚕宝宝吐丝,因此是去“抢”的。
雷峰塔倒塌那会儿,有三个人正在西子湖畔的孤山。一个是20岁的杭州人常书鸿,他刚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之一)织染科毕业留校一年,正带着一个班30多名学生在那里写生,湖对面清晰地立着雷峰塔。同学们都选择好了自己的角度,有不少准备把雷峰塔画进去。忽然之间,南岸传来轰隆一声的巨响,随后一阵烟雾弥漫,散尽后雷峰塔竟然消失不见了。三年以后,常书鸿留学巴黎,学成回国后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成为众人皆知的“敦煌的守护神”。
另外两个人便是许引之和俞平伯,这对翁婿正在西湖北岸的孤山俞楼喝茶聊天,俞楼是俞平伯的曾祖父、晚清大学者俞樾执教诂经精舍(19世纪浙江最高学府,遗址在平湖秋月对面的浙江博物馆)时的住所,由他的弟子们集资修建,就在“楼外楼”西侧,“楼外楼”餐馆的名字就是俞樾给取的。如今俞楼的名字和楼外楼一样出现在西湖地图上,每天迎来参观的游客。而俞平伯那时虽已结婚七年,仍偕同夫人家小在江浙一带教书。
说到俞平伯,那年才24岁,但六年前的1918年5月,18岁的俞平伯新诗处女作《春水》便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杂志,成为中国白话诗写作的先驱。一年以后,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他开始研究《红楼梦》,1923年出版了为他奠定红学地位的《红楼梦辨》,首次考证出《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是高鹗续作,他因此与胡适一起成为新红学奠基人。那年年初,他还写下了散文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头讲的是与作家朱自清同游秦淮河。
当雷峰塔轰然倒塌,翁婿两人不仅听见而且也看见了,他们旋即雇船前往西湖南岸,目的并非为了寻找辟邪之物,而是为抢救藏在雷峰塔砖孔里的经卷,还有石刻,塔身一倒,塔底的那些文物便全露了出来。可是,等到他们的小舟抵达南岸,市民们早已把塔砖等哄抢一空,这让酷爱文物的许引之痛心疾首。当时寓居杭州的清朝遗老、“海内三陈”之一、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师陈曾寿倒曾让手下人觅得数卷。
随后几天里,许引之携带着现金,在俞平伯陪同下四处求购遗散的文物。不料因为天阴风冷,他受了风寒,一个多月后竟不治身亡,年仅49岁。临终之时,他嘱托女婿和儿女把他葬在高一点的地方,以便能望见西湖并免受水浸。于是家人购买了楊梅岭的一块地,即满觉陇通往九溪的路上。沿此路向下,还有“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之墓和国民党“文胆”陈布雷之墓,前者是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
目睹此情此景,悲伤至极的俞平伯写下一首长诗《西关砖塔塔歌》以示哀悼,“无以平生酬雅爱,为君歌此西关塔;歌成凄咽何人和,灵不来兮风磨陀。”因为雷峰塔在西关外,当时杭州人管它叫西关砖塔。许引之墓在“文革”前便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得以重修。我曾前往探访,只见墓道上立有牌坊,牌坊的正面横批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优游石泉”,背面横批“和煦温厚”出自俞平伯的祭文《祭舅氏墓下文》,全文刻在墓碑背后,他不以女婿而是以外甥的身份。
许引之的英年早逝,改变了许家的命运,尤其是改变了小儿子许宝騄未来的人生之路。
许家先是迁往天津,翌年又移居北京。而俞平伯于1924年底即携家眷赴京,并从此离开江南,开启了他长居北京的人生旅程,先后任教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后落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同时,夫唱妇随,广交梨园朋友。多年以后,俞平伯因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两个小人物的一篇批评文章和伟大领袖的一条批文广为人知。
话说许宝騄一家初到北京时,寄居在他姐夫俞平伯家。家庭的变故和北京城的教育环境,让他和母亲意识到需要拥有一个立足之本的专业。那时,他的数学尚是弱项,为了通过汇文中学的入学考试,家人特意聘请了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吴辑熙为其讲授代数和三角。二哥许宝骙回忆,“从头起步,仅阅两月即成绩斐然,亦由引起兴趣,其数学天才开始崭然显露……”在汇文中学读书期间,许宝騄常与表姐夫徐传元讨论数学,得到指点,很有收益。这位表姐夫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留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铁路工程师。
1928年,许宝騄从汇文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由于发现自己的数学兴趣更浓,而当时清华大学的数学最好,于是第二年,他便申请转入了清华大学(那时还叫算学系)。当时,清华算学系有多位留美归来的教授。比许宝騄小一岁的陈省身尚在南开大学念书,他15岁上的大学。许宝騄入读清华的第二年,陈省身考入清华研究院,成为我国第一个研究生。而与许宝騄同龄的华罗庚还要再过一年,才应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来清华担任系图书管理员。
1933年,许宝騄从清华大学毕业,考中了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留英的唯一一个名额。但由于体重太轻(40公斤而身高1米76),体检没通过,未能在当年出国。于是他下决心调养身体,一年后情况好转,就到北京大学数学系当了助教。正值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来北大讲学,许宝騄在他讲学的两年里一直是他的助教,在分析和代数方面得到提升。1936年,许宝騄再次考取赴英留学并通过了体检,被派往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大学学院位于伦敦市中心,初名伦敦大学,是继牛津和剑桥之后英格兰第三所大学。如今,它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剑桥、牛津组成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1936年秋天,许宝騄入读了该校的统计系和高尔顿实验室,这个系创办于1911年,是全世界最早创办的统计系,创办人卡尔·皮尔逊是现代统计学创立人之一,而高尔顿爵士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人类学家和探险家。
许宝騄来到伦敦时,高尔顿和皮尔逊均已过世,但伦敦大学学院的统计学后继有人,小皮尔逊和费希尔分别继承了老皮尔逊的统计系主任和高尔顿实验室主任职位。此外,还有波兰人乔治·内曼,出生于俄国宾杰里(今属摩尔多瓦),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成了许宝騄的博士指导老师。1938年,许宝騄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两年以后,他又获得了荣誉性质的科学博士学位。内曼后来多次讲起,许宝騄是他最好的学生。
1940年,许宝騄告别英伦,返回中国。在此之前,即1937年和1938年,陈省身和华罗庚已先后回国,他们都受聘西南联大教授。那时候在西南联大,集合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数学系更是藏龙卧虎,而科研方面最突出的是所谓“三杰”——华罗庚、陈省身和许宝騄。在条件十分简陋、图书资料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成果仍然突出,仅1941年许宝騄就有五篇论文在外国名刊上发表。1942年,许宝騄和华罗庚荣获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首届“国家学术奖励金”。
许宝騄的学生中,最出色的要数钟开莱,他们是杭州老乡,都有着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都能用中文和英文写出典雅的文章。这种东西方复合型文化的素质和修养,是他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师生友谊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写到这里,我们插一个故事。虽然温文尔雅,许宝騄却有着坚毅的意志品质和决断能力,就像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黎曼一样,他们两人都被肺结核困扰一生。
当初钟开莱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后来他跟华罗庚做毕业论文,两人都比较自负,师生关系并不很融洽,据说讨论问题时都曾拍案而起,相互反问:你有什么了不起?钟开莱论文答辩全票通过,留校时询问导师意见,华罗庚回答“不留”,许宝騄马上说“你不留我留”。结果钟开莱改从许宝騄,世界多了一个概率论大家,在20世纪下半叶,钟开莱成为美国概率论教父级的人物。
1941年夏天,作家老舍曾来云南旅行了两个半月,他与西南联大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滇行短记》里他这样写到:
宝騄先生是统计学家,年轻,瘦瘦的,聪明绝顶。我最不会算术,而他成天地画方程式。他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即留校教书,我想,他的方程式必定画得不错!倘若他除了统计学,别无所知,我只好闭口无言,全没办法。可是,他还会唱三百多出昆曲……与许先生约定:到抗战胜利后,一同回北平去学,不但学,而且要彩唱!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许宝騄选择回北京大学任教。由于他在伦敦和昆明期间出色的科研成绩,美国多所名校竞相邀请。他因此出发访美,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各讲学一学期,随后又应邀去北卡罗来纳大学协助创建统计系,为此他在北大停薪留职两年。伯克利和哥伦比亚大学如今是美国超一流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也是名列前茅的公立大学。但那时即便伯克利,数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尚待提升。
在伯克利,许宝騄指导了博士生莱曼。莱曼本是他的师弟,邀请他来的导师内曼随杜鲁门总统出访希腊去了,作为抽样统计专家,他被请去指导希腊人的选举。多年以后,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莱曼撰文回忆道:“这是一种伟大的慷慨之举。他(许宝騄)将自己计划要做的题目给了我,而且在这个方向上他已经取得了一些结果。我一直希望他在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任务以后回到伯克利。然而,事情并非像我希望的那样,事实上,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1947年底,尽管美国有多所大学邀请或挽留,许宝騄仍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中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其时,战争的硝烟已再次弥漫在华夏的土地上,未来的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翌年,许宝騄高票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入选的五位数学家之一,其余四位是姜立夫、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正式候选人里还有江泽涵、陈建功和熊庆来)。但在合影里,却没有许宝騄,他还在医院里。
1956年,北大率先成立了概率统计教研室,许宝騄担任主任。是年秋天,从北大、南开和中大抽调了50多名学生以及部分院校的教师,组成国内第一个概率统计培训班,之后连续开设了八届,共有学员2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概率统计的中坚力量。而从1958年起,许先生先后在北大主持数理统计、马尔科夫过程和平稳过程三个讨论班。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概率统计专业的不多,陈希孺和严加安是其中两位,他们年轻时分别听过许先生的课或参加过他的马尔科夫讨论班。
主要由于身体的原因,许宝騄先生虽多次订婚,仍终生未婚。1970年秋天,他偶染肺炎,没过多久,在亲友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溘然长逝。他的床边茶几上,只有一支用了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几页残稿。由于许先生深居简出,能收集到他的照片寥寥无几,甚至2010年北京大学为纪念许先生百年诞辰出版的文集《道德文章垂范人间》里也只有五张。书中方开泰教授回忆道,“他的客厅挤满了人,那种学术氛围和对许先生的崇敬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回顾许宝騄先生的学术生涯,他在三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即统计推断、多元统计分析和概率论。特别地,他的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先驱性地位。1979年,国际知名的《统计学年刊》邀请莱曼、安德森和钟开莱三位大家撰文介绍了许宝騄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他们对应的正是上述三个领域。1990年代,一位美国统计学家来北大讲学,一定请主人带他去佟府八号丙,“不去那里看一眼,访问北京大学就没有意义。”
1981年,斯坦福大学统计系的走廊上,增加了一幅许宝騄先生的镶框照片。1983年,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钟开莱主编的英文版《许宝騄选集》。四年以后,斯普林格出版了一套以统计为主题的年历,对贡献杰出的统计学家,在他们生日的那天,印上名字和照片。总共有18位统计学家入选,许宝騄是唯一的中国人。
稍早一些时候,即1980年初秋,北京大学数学系召开许宝騄先生70冥寿纪念会,82岁的姐夫俞平伯因病未能参加,却写下了一首联语《挽许宝騄》,
早岁识奇才,讲舍殷勤共昕夕;
暮年共怅望,云山迢遥又人天。
1984年秋天,84岁的俞平伯依然记得60年前雷峰塔倒塌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和悲伤,写下《雷峰塔圮甲子一周》一诗:
隔湖丹翠望迢迢,六十年前梦影娇;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关砖塔已全消。
作者简介:
蔡天新,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文学、学术和普及著作30多部,外版著作20多部,其中英文版7部。近作有《数学与艺术》(修订版)《数字与玫瑰》(初中版、高中版)、《数学传奇》(上、下册)、《数学家的发现》(3卷),译著《鲁拜集》。
由于微信公众号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墨子沙龙的推送。为了不与小墨失散, 请将“墨子沙龙”设为星标账号,以及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转载微信原创文章,请在文章后留言;“转载说明”在后台回复“转载”可查看。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墨子沙龙”有工作人员就各种事宜进行专门答复:各新媒体平台的相关事宜,请联系微信号“mozi-meiti”;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相关事宜,请联系微信号“mozi-huodong”。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倡导、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墨子沙龙面向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通过面对面的公众活动和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最先进的科学思想,探寻科学之秘,感受科学之美。
墨子沙龙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及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受到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支持。
关于“墨子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