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问题解决路径
解决区域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是县(市、区)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广州花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聚焦区域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及管理机制与教育发展需要存在差距这一问题,围绕教师、校(园)长专业发展状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专项调研。经过调研,基地及时掌握全区教师、校(园)长专业成长面临的新问题和教师的诉求。
为强化研训工作实效,基地积极组织研训教师广泛开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进学生的“四走进”活动,深入学校加强校本教研指导,开展集体视导、蹲点教研等指导活动,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和上示范课活动,加强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研究。
为了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汕头龙湖)以“广东省中小学学生发展全过程闭合式评价体系”“音视频技术与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等省级重点项目为抓手,由教研员牵头,工作室、学科基地、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聚焦学科课程育人理念、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项目学习、增值评价等关键内容开展研究实践,构建课题研究与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还通过抽查各学段样本、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表现性评价,尝试研究推广“乐考”“游考”等小学低段评价新方式。
例如,一年级的“语文乐学嘉年华”游考活动中,设置“我的身份卡片”“跨过识字河”“勇闯阅读岛”“小猫钓鱼”四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在闯关游戏中完成学科任务,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识字写字、背诵积累和口语交际等能力,让学生愿学、乐学。二年级数学通过“游园活动”中“勇摘智慧果”“开心跳格子”“快乐开盲盒”“趣味大转盘”四个环节,考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感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采取“星级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学习的起点,认可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龙湖区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展示课。(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韶关浈江)聚焦解决两个“落差”的问题:一是从课标的指导思想到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的落差,二是从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的落差。基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经历了“听课诊断—理论培训—磨课研课—重构教学—课堂评价—总结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三个阶段,分别为教师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支撑下的新设计阶段、教师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教研行为分别为观课诊断、重构教学、课堂评价,关注三个阶段必然会引起教师的两重反思,即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和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研体系的根本取向。
从宝安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来看,过去三年,同一届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学业优秀率达到60%左右;公民办教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区域教育教学更加优质均衡。这离不开宝安区教研基地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助力。
借助“一核两翼五环六变”区域教研模式,浈江区教研机制从过去的孤立分散、自上而下,转变为联合研训、重心下移,满足个性化定制。教研内容从过去的只关注传授知识技能方法,转变为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区域教师个体得以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推动区域教育特色的形成。
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两年来,浈江区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学生学业质量优于全市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全市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中,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
江门市新会区通过优化“互联网+”协同教研应用,对接江门市协同教研服务体系,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城乡两地多所学校间远程课堂教学内容同步,有效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协同教研共同体促片区均衡发展。同时,全区已培育正高级教师11人,省特级教师12人,省级名教师和南粤优秀教师48人,市教育专家和市级名师52人,区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以及区级名师407人,区级骨干教师1283人。
县(市、区)教研基地通过构建区域特色教研体系,聚焦解决区域教研机制、课程教学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环节,教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专家问诊把脉、精准施策,推进教研训一体化,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支撑了“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从而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教育杂志社
编辑:广东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