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眼中,美国建国将近250年,还从未遇到过中国这样的“挑战”。他在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更是极力渲染说,中国带给美国的挑战“前所未有”,冷战也无法“相提并论”。
为了增强说服力,坎贝尔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称中国带给美国的挑战,不仅限于军事层面,还包括外交、经济等等,因此,美国在对华议题上,除了需要“跨党派”的凝聚力,还要让欧洲对中国更加强硬一些。
坎贝尔这番表态,无非还是拜登政府“中美战略竞争”论调的延伸。但我们也知道,以美国现今的政治氛围,反华只有更极端,没有最极端。
坎贝尔已经算是有所保留了,只把中国说成“挑战”,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主席简·哈曼干脆在听证会上声称,美国可能很快就会面临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战争威胁”,国家安全风险20年来不断增强,比起冷战时期,乃至于二战以来都要大。
然后她开始借题发挥,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计划的“系统性问题”,认为整个系统,特别是国防部,哪怕面临如此风险,都不愿意采取行动。
不难看出,坎贝尔还只是在炒作“中美竞争”,那边就直接开始预设“中美开战”了,当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中国威胁论”的一种。
而这种夸张论调,在美国国会听证会早就是屡见不鲜。毕竟在听证会这种场合,美国政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都是不需要任何政治成本。
把中国说成美国史上“最大挑战”,而且拿来与冷战时的美苏争霸做对比,这种论调在美国其实并不新鲜。而随着中美关系这几年进入“新常态”,特别是中美综合实力的对比变化,逐渐在舆论中占据了主要位置,也成了民主共和两党心照不宣的共识。
只不过美国建国也就200多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历史事件也就相当有限。历史从来不是美国的强项,所以也就谈不上以史为鉴。
说白了,美国还是想把冷战模式复刻到中美关系里。我们之前也说过,对于如何在冷战中取胜,美国有丰富的经验,也一直在把中美博弈塑造成所谓的“新冷战”。
但当中国不接招的时候,美国就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地缘政治领域,美国曾经屡试不爽的那些手段,对中国并未取到预期的效果。
坎贝尔要求欧洲国家需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无非还是想重拾阵营对抗那一套。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但今时不同往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与中国都建立了密切的经贸联系。
这也使得,美国几乎不可能在21世纪再复刻一次冷战格局,因为根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都是。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美国以冷战思维推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但用过时框架制定出来的政策,大多都是驴头不对马嘴。
至于坎贝尔列出来的重点领域,军事、科技、外交这些,要想面面俱到,已经超出了美国如今的战略统筹能力。
美国现在既要在军事层面推动与中国的竞争,在亚太搞一个不伦不类的包围圈,然后还要打科技战,在地缘经济上整“小院高墙”,同时还得在外交这个领域,操心中美在全球南方影响力的此消彼长。
何况全球南方这个地缘概念,是由一个个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的发展愿景,又与“小院高墙”格格不入,对空头支票的识别能力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想要在全球南方推动“中美竞争”的美国而言,既是外交上的悖论,也是困境。
就算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政治精力也是有限的,要不然这几年也不会忙着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不过转移来转移去,还是得回过头处理自己在中东制造的烂摊子。
在这种情况下,坎贝尔代表拜登政府,在国会大谈特谈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挑战”,就显得很苍白无力了。何况拜登任期也没剩下几个月,坎贝尔这个副国务卿,也当不了多长时间。
不过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对华关系上,白宫高层是各司其职,各说各话。像是沙利文,作为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负责在中美关系走钢丝,既要表现出对华强硬的样子,又要奔走在中美“止跌企稳”的第一线;
而国务卿布林肯,则是负责为“全球同盟战略”牵头;至于坎贝尔,则一心一意地炒作“中国威胁”,推动更加强硬的对华政策,以此表明自己这个“印太沙皇”并不是浪得虚名。不过在我们眼中,这就是美国内部的一场政治表演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