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9月19日电 (记者张萌)“明确碳普惠工作的运行规则和流程,规范参与主体权力、责任和义务,为碳普惠体系的运行提供政策依据与保障”“将探索将海洋碳汇、垃圾分类等具有厦门特色的应用场景纳入碳普惠体系”……19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日出台实施的《厦门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相关情况。

据了解,碳普惠是指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减碳行为,基于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碳普惠机制的核心是减排者受益,主要是通过对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激励,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普惠全民”的碳普惠体系。

今年5月,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厦门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该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奠定基础。此次出台《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厦门市碳普惠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推动各界积极参与碳普惠行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发布会介绍,《管理办法》包括基本原则、方法学管理、场景管理、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监督激励等7个部分内容,详细规划了厦门市碳普惠体系的管理流程。“通过方法学、场景、减排量和碳普惠交易管理,明确碳普惠减排量的管理运营规则,确保碳减排量‘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从而保障碳普惠体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探索碳普惠场景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场景创建经验,在推广碳普惠机制方面优势明显。如:2021年,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和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探索自愿减排碳汇交易。目前,该平台海洋碳汇交易量达17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农业碳汇交易量达28万吨;与省内外多个地区检察院、法院合作,创新“生态司法+蓝碳交易”;年初,完成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正式开启“以绿色交易促进社区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当前,厦门生态环境部门正积极探索建立碳普惠管理平台,助力形成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降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丰富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除了绿色出行等较为广泛流行的碳普惠场景外,还将继续探索将海洋碳汇、垃圾分类等具有厦门特色的应用场景纳入碳普惠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贡献绿色普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