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工运与人民城市——“理论‘静’距离”九月对话活动在宝山路街道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好人民城市重要理念,9月18日下午,百年工运与人民城市——“理论‘静’距离”九月对话活动在宝山路街道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总工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宝山路街道党工委承办。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中共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静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林晓珏,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会长周智强出席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苏智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教授分别从宝山路上的工运史、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特色和成效、居民社区参与的新视角作了主旨演讲。

苏智良指出,闸北地区是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其发展历史、工厂与工人的兴起,以及工人运动的演变构成了该地区丰富的社会文化景观。闸北地区因地理位置优越,逐渐发展成为集市和粮食、地货的集散地。清末民初,随着工厂的兴起,闸北形成了两大工商业中心,工人阶级开始壮大。1925年的商务印书馆工运和1927年的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都是中国工运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现了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闸北地区的历史不仅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文军指出,上海的人民城市建设以满足市民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通过提升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宜居性、文化包容性、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以及科技创新与智慧治理,展现了城市发展的特色。上海在民生改善、旧区改造、社会服务、公共设施、人居环境、城市治理现代化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成功实践。未来,上海将继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策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参与和监督,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将对城市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俞祖成指出,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依赖于三个核心要素:物质基础(共同需求的满足)、价值动力(文化认同)和实践场域(公共空间)。这些要素共同支撑着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基础。其中,通过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催生文化认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居民社区责任是居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对维护社区秩序和推动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基于辅助性原理,基层治理应遵循“自助、互助、公助”的三助原则,以促进居民的主动参与和社区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理想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王为松和萧烨璎共同为“理论‘静’距离”举办点“宝山路·红客厅”授牌。“宝山路·红客厅”是街道开展党员教育的开放式阵地、党的群众工作的鲜活课堂、党群服务的多功能平台。

会前,与会者参观了宝山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观看由“红色宝山路百人宣讲团”展演的《觉醒之路》红色情景剧。该剧充分挖掘静安区宝山路街道26处红色革命遗址,将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团校、静安区委宣传部、宝山路街道联合开发的“觉醒之路——红色宝山路City Bus和City Walk移动党课”搬上舞台,生动展现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

据介绍,“理论‘静’距离”项目由市社联与静安区委宣传部联合创办,通过发挥市社联联系上海社科界的资源优势和静安的区位优势叠加效应,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为基层发展提供社科智慧和专家支撑,为专家学者提供关注现实、调研社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推进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