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种说法,有人说,六七十年代,去“下馆子”,2块钱就能吃到大餐。

这是真的吗?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信息。

比如,六七十年代的2块钱到底值多少钱?六七十年代,老百姓有没有下馆子的能力?以及,六七十年代,饭馆里能提供什么样的菜品服务?

今天,我们就实事求是地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七十年代的1元钱,顶现在多少钱?

有人说,当时的1块钱值现在的三四百元!你觉得呢?

我们先以基本生活必需的米、面、油、肉、糖为例。那时的中等米每斤0.138元,现在同等级或更高等级每斤2元,从米的价格看,那时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4元。肉,那时每斤0.7元,现在12元,由此对比,那时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7元。

同样地,如果用面(标粉)对比,那时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4元;如果用油对比,那时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2元;如果用白糖对比,那时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6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工业品,以自行车计,那时的永久牌二八大杠160元(加锁),现在大约900元,则那时的1元钱相当于现在的5元钱。

衣服、鞋子就不说了。通过这样算账,你说那时的1元钱,现在值多少钱?

当然,这种算法并不一定科学全面,毕竟粮食关乎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其价格也是国家一直在努力管控和调节的,不一定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七十年代,有多少人能下馆子?

关于这一点,请大家务必实事求是地来回答。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相对匮乏,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也很低。大厂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二三十块钱。至于农民,就更少了。

并且,在当时,节俭是社会的普遍观念。老百姓更加注重节约和实用,下馆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当时下馆子,除了要给钱外,很多餐馆还要求顾客提供粮票作为购买饭菜的凭证,而粮票可是稀缺资源啊。

所以说,六七十年代,只有少数有钱人或家庭条件较好的人才能经常下馆子。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下馆子往往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通常只在特殊场合如生日、节日或庆祝重要事件时才会去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七十年代,下馆子能吃到啥?

为了真实起见,这个问题,就需要当年那些有条件、有机会的老人用亲身经历来回答啦。

有人说:70年代末,小学春游,到饭店吃饭,一个冷盘香肠6角,一个炒肉片8角,汤2角,饭几分钱,要粮票。俩人吃够了。

有人说,1976年,和初恋在北京菜市口的上海餐厅吃饭,一共花了2.3元,有米饭,啤酒,三个炒菜,一个汤,吃的美美的,近五十年了,现在想起来仍然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1972年,我和其他三个好朋友,趁生产队放假一天准备割麦子的机会,四人骑自行车去市里玩。那个年代很少有机会去过市里,虽然只有三十多公里,但是也就去过那么一两次。到了市里看到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看得人眼花缭乱。中午,四个人每人出两块钱,到国营饭馆要了六个菜,记得有酥白肉、煸白肉、溜肉段,外加三个素菜,每人来一两白酒,二两米饭,八块钱没花完,剩的钱又去照相馆照了张合影,三寸的黑白照片每人一张留作纪念。五十二年的照片仍然保留着。这就是七十年代的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看来,六七十年代下一次馆子,的确是一件比较难得的事情。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下馆子搓一顿已经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请朋友吃一顿大餐,几百上千都很正常。

是啊,时代的车轮会滚滚不停地一直转下去,能保留的只有回忆。

过去的生活虽然有些艰辛,但那时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虽苦犹甜、乐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