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19日)上午9时14分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
远征一号上面级
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组卫星
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
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介绍,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与前期中圆地球轨道(MEO)组网卫星相比,这组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在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北斗规模应用的同时,将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
自1994年立项以来,中国北斗已走过30年的征程。30年以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十而立,星河璀璨,在风雨中前行,在探索中领航。
1
北斗发展简史
1994年,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研制发展,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然而,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当时,最适合卫星导航的信号“黄金频段”大多已被美俄占用,仅剩两小段,由各国平等申请,先到先得。但国际电联规定,一旦申请,必须在7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播发导航信号,逾期失效。
为保住这一频段“窗口”,北斗开启了长达7年的全系统攻关。
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2007年2月底,卫星研制完成;4月14日,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当导航信号清晰回传时,距离我国导航频段资源失效“倒计时”已经不到4个小时!最后时刻,“压哨破门”!北斗,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入场券”!
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开始服务亚太;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这标志着,自1994年开始预研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如今,北斗的“朋友圈”已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北斗定位服务的使用量就超过3600亿次。
2
融入生活中的北斗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很难察觉到北斗的存在。但其实,它一直在,并时刻影响着我们。
清晨闹钟的准时响起,是北斗与5G配合的精准授时;楼下距离最近的共享单车、通勤大巴选定的最优路线、预知红绿灯倒数的读秒,是依靠北斗进行的精准定位与导航……还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存在北斗的身影?
北斗组网模拟图。
牧场上:用手机放牧
每年六七月份的夏季,是草原上的牲畜长膘的时候,但有了北斗,牧民们就不用顶热放牧了。
牧民们在牛羊身上安装了北斗定位终端——“北斗项圈”“北斗驼铃”“定位耳标芯片”等装置,通过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牛羊等牲畜的实时位置。这样,哪只牛羊、在哪吃草、吃的什么草等信息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牧民们还能查询牲畜群过去几天甚至更早以前的行动轨迹。
当牛羊等牲畜超出电子篱笆时,能够触发警报,并将信息传输到牧民手机上;同时还能为牧民推荐最佳追回路线,帮助牧民及时追回走远的牛羊。
铁塔旁:无人机不会撞上变电站
在变电站的铁塔旁,一架搭载可见光和红外测温仪的无人机,沿着既定的铁塔航线,完成了对输电设备多个关键零器件的拍照、测温。北斗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可以准确告知无人机位置。
依托北斗系统,构建起巡检的精准三维坐标系,通过这个空间模型规划航线、航点,无人机巡检时,不会因为误差撞上线路、变电站等。
马路上:无人驾驶车变得“耳聪目明”
当前,无人驾驶车开始逐渐变多了。“自动驾驶意味着‘聪明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表示,对于“聪明的车”来说,响应速度要达到微、纳秒级。北斗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纳秒级授时,能够满足自动驾驶时空位置的控制需求。
对于“智慧的路”而言,基于北斗的高精地图是行车环境信息的“基底”,能反映出地图目标在现实世界中的准确位置,还包含更丰富的道路交通信息,实现路径规划和导航。甚至在车辆传感器失灵的情况下,高精地图还能根据路况数据主动对车辆运行实现变道减速的控制。
而刚刚通车不久的深中通道,也有北斗的身影。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世界范围内在建跨海通道工程中综合难度和规模最大的钢壳沉管隧道。要完成精准对接,需克服繁忙航路、基槽长距离横拖、复杂风浪流等不利建设条件。运用北斗系统,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实现了精准建设施工,运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成功安装沉管隧道管节,提升了施工精度和效率。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上,集装箱货轮靠港后,岸桥按照信息系统自动发布的指令精准地抓取船上的集装箱,自动放置在基于北斗的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IGV)上,IGV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将集装箱运往指定位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作业区内却“空无一人”。
如今,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领域,并且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深化服务内容,助力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
我们也坚信,中国的北斗,未来将是天上最亮的“星”!
资料参考:新华社、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