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冯伟 朱彬

掌上咸宁报道

11日,位于赤壁市车埠镇毕家村的赤壁市伟鑫粮油加工专业合作社里,一片繁忙景象。当下正是水稻收获旺季,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里4台收割机不停作业,合作社内4组烘干机械不停地运转,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减损就是增产。机械化生产不仅让农户们最大程度解放了双手,其工作效率和降低粮食损耗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该合作社负责人熊伟金说,通过农业部门的各种培训,他掌握了收割机的选用、科学布局作业路线、调整机器适宜的作业幅宽、合理控制作业速度等技术,应急烘干机解决雨天“晒粮”的工作,也能最大程度降低粮食损耗。

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共有农户600余户、社员2500余名,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5人,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服务项目有谷物烘干、大米加工、农业生产知识培训、农业生产实践技术指导等。去年引进烘干机4台30吨,年加工能力达4.2万吨。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预计完成中晚稻收获面积172.61万亩、粮食产量88.92万吨。我市通过推广机收新装备、新技术,预计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72%,早稻机收平均损失率为2.68%。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绷紧保粮食生产这条主线,积极有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梅雨期暴雨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热害等多轮自然灾害来袭,落实抗灾减灾技术要点,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投入,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灾害损失,为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在生产环节,坚持抗灾就是减产的工作理念。市农业农村局从粮食生产的全环节全过程方面制定细化应急预案,6个工作组分赴6个县市区开展包片服务指导,落实落地粮食抗灾技术措施;组织抗灾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落实农业抗高温热害技术措施,组织农机抢修分队全力保障1万余台抗旱机械正常运行;制定发布《种植业恢复生产技术指南》《水稻高温热害防控技术措施》《粮食作物高温热害和干旱防控技术意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农业灾后改种补种工作;启动53条粮食烘干线,减少产后损失。

在收获环节,严格落实减损就是增产的工作理念。全市开展机收减损培训活动,重点对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机械化减损、农机保养维修、农机防灾减灾等技术巡回指导。通过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加强水稻、小麦机收减损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降低机收环节损耗。推广应用先进农机装备,采用智能收割系统和精准农业技术,利用GPS定位和无人机监测,实时获取农田信息,优化收割路径和时间;使用自动调整割台高度的收割机,确保作物完好无损;推广智能控制系统和无人驾驶收割机,减少人为失误和提高作业效率。

从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剂,实现抗灾减损、机收减损等,确保粮食增产丰收、颗粒归仓。全市已安装2543台北斗终端,包括1148台拖拉机、93台插秧机、821台收割机、321台植保机无人机和152台烘干机;全市粮食烘干中心(合作社)105个拥有烘干机301台,批处理能力达7884吨,基本满足全市粮食烘干需求。同时,我市鼓励规模种植农户购置烘干设备,扶持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购买家用小型烘干设备,今年全市正在新建13个烘干中心、28台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