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
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在公开课上使用
体现了跨学科教学和素养渗透
妥妥的加分项
1.古诗词与月相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
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
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
地理解析
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
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
将进酒(节选)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
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
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
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
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01
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即指现在的钱塘江,八月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02
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
1.描写天气的诗句
(1)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说四川巴蜀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南枝向暖北枝寒, 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变化,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形成短时间内的降温、降雪的天气现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暖锋对天气的影响。
2.描写气候的诗句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说明了纬度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说明了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所形成的景象。
03
地理因素对植物影响的诗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热量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类似的诗句还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菊花开在秋天,说明了季节性对植物的影响。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古谚语》) ——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词,去学习一下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吧!
01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02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0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它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坐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而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
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又掌握了地理科学识。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与地理学习有机联系,真正做到诗、情、画、意,寓学于乐。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一轮明月,
千年来,
牵动了多少情思悠悠。
今日,中秋。
虽然天公不作美,很多地方无缘得见八月十五中秋月,但却无碍我们在一首首古诗词中跨越千年的距离,感受从那一轮照耀九州的明月荡漾开去的万千情愫,还有透过诗篇背后那美妙的地理意象……
1
中秋与月相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 ——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从月相来说,九月半的中秋月属于满月。
2
中秋与赏月
《醉落魄》
(南宋)张抡
光辉皎洁,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3
中秋与花露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通常,在晴朗微风且相对湿度大的夜间,有利于辐射冷却,因此常有露的形成;在降温显著的夜晚,辐射冷却较强,形成露的机会也比较多。
4
中秋与潮水
《八月十五日看潮》
(南宋)苏轼
万人鼓噪慑吴侬,
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
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钱塘江口能形成强涌潮可谓天时地利的结果。
那么为何中秋前后钱江潮往往最为壮观呢?
5
中秋与丰收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有凤来仪。
我歌且遥,达于故里。
玉兔媛媛,熟我院梨。
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春”、“夏”、“秋”、“冬”反映了季节变化,是气候因素。由于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相关,须按季节顺序安排。
6
中秋与团圆
《水调歌头》
(南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中秋要吃月饼。因为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祈盼丰收幸福。
从人口学来看,中秋节的不能团圆可能涉及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古人中秋节的离愁别绪多来自政治因素引起的亲人分离,现代人则多见由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分离。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