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原标题:广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沿边各民族共建共享——(引题)
共绘兴边富民新画卷(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成露 赵欢
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凭祥市,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热闹非凡,数名越南语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推介彩妆、试穿成衣,而在镜头的另一边,是成千上万的越南消费者。基地里,货架整齐排列,服饰、3C数码、小家电等中国产品琳琅满目。
凭祥有壮、汉、瑶、苗、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85.63%。壮族青年张尚华过去以卖海鲜为业,近年转行成立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依托凭祥的区位优势,不少像张尚华一样的各族青年搭上了跨境电商快车,助推中国制造乘风出海。
跨境电商活力澎湃,正是广西以兴边富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八桂大地,目睹沿边各民族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生动场景。
“绣”出团结致富新图景
走进靖西市旧州古镇,这里山水相依,民族风情浓郁。旧州制作绣球历史悠久,近年来建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
“绣球由12个球瓣组成,每瓣代表一个月,球瓣上绣着花卉、动物等吉祥图案,寓意一年12个月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壮族绣娘罗瑞鲜向记者介绍。罗瑞鲜绣龄近20年,2厘米的纯手工绣球,起初一天只能做两到三个,现在一天能做10个左右。2022年,在靖西市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罗瑞鲜获得刺绣冠军。眼下,她已成为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一名优秀的绣娘,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我来自山东,过去跟这里的百家绣娘学习传统绣球制法,现在我研究出新技艺,又返给壮族姐妹们,增加她们的收入,助她们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绣蕴坊总经理王秀芬告诉记者,10多年来,绣蕴坊培训绣娘两万多人次,带动680多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面对市场新需求,王秀芬把数字、激光技术用在了新式绣球制作上,通过引进全自动绣花机、全自动激光裁切机等生产设备,不仅解决了部分手工工序中不标准、效率低的问题,还实现了绣球个性化定制和产业化提升。
如今,旧州年产绣球超过50万个,发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
共建共享宜居家园
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宁明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县,该县城中镇珠连村位于左江花山岩画核心区内。漫步其中,只见干净的入村硬化路宽敞平坦,巷道整洁有序,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
“这里居住着汉、壮、瑶、苗等4个民族2600多人。”驻村第一书记梁宗婷向记者介绍,村里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依托花山岩画的“金字招牌”和当地生态优势,建设兴边富民示范村。
珠连村攀龙屯村民马建国以前在广东打工,2016年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游客纷至沓来,他也回到珠连村开起了民宿。创业8年里,马建国接待了不少前来休养研学的游客、学生,积攒了回头客,每年可实现运营收入超10万元。“能在家门口做生意赚钱,又交到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朋友,比之前的打工生活强多了。”马建国告诉记者。
现在的珠连村,通过打造“美丽花山 乡村之旅”特色品牌,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通过跟企业合作,珠连村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成200亩甘蔗示范基地、360亩星油藤育苗及种植示范基地、100亩黑皮冬瓜种植示范基地等。“我们是宁明县第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行政村。”梁宗婷说。
智慧口岸助推火热边贸
在友谊关口岸,当下正值进出口货物通关高峰期,满载进口水果、出口机电产品的跨境车辆络绎不绝。作为广西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正是友谊关口岸的真实写照。
壮族司机黎海南是通过口岸往返越南运送货物的常客,从去年开始,随着往返次数增加,他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受益于口岸通关的便利化,我们只用十几秒就能通关。”黎海南高兴地说。
自2023年起,友谊关口岸启用出入境车辆边检快捷通关系统2.0版,出入境车辆、司机只需“预先备案、自主采集、快速核验”3步即可快速通关。
而在智能查验辅助管理系统加持下,来自越南等国家的进口水果也实现“抢鲜”一步。“目前,口岸76个查验平台均由系统自动分配,装载进口水果的冷链货车享有优先检查权,进口水果在口岸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友谊关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冉景航介绍。
借助口岸通关便利化,广西持续开展“百企入边”行动,发展“口岸经济”,实现兴边富民。数据显示,广西自贸试验区外贸从2020年的177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64亿元,年均增长19.9%;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规模5年来稳居中国边境省区首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