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为解决中小企业缺人才、缺技术、缺先进研发设备等问题,以及青年博士群体缺项目、缺经费、缺技术应用场景等困境,浙江省衢州市率先开展博士创新站试点工作,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合作模式,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创新站背后的制度设计,为我们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发。
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愈发彰显。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增速明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协同的“总枢纽”。政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要构建起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充分促进高校、企业、师生等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从顶层设计和研发布局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形成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的合力。另一方面,需要遵循各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逻辑,出台具备正向激励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例如,针对博士团队都是高校成员并且对企业情况了解不够的情况,浙江省衢州市优化制度设计,要求博士创新站不仅有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建站单位也应配备本单位技术人员,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高校科研团队有理论缺实践,企业则想实践缺理论支持。顶层的设计推动了博士团队与企业牵手互助,实现了优势互补。
引导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与企业等主体的链接。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强化目标导向,赋予科学家更大的科技创新权和资源配置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未来可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档案库”,完善对接服务机制,提高匹配精准度,从而链接高校内部科技成果“供给端”和企业“需求端”,打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输出的窗口。浙江省衢州市积极推动的博士创新站便是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基地。当地政府积极引导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并推动高校院所将博士创新站的建设纳入学科评估和社会服务体系。
引导企业积极联系高校,基于真实需求构建多方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转站”。政府要通过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对话”,提出自身的需求。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完成科技成果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建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信心,通过需求导向倒逼高校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浙江省衢州市关于博士创新站建设与管理办法就规定,博士创新站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符合“五个一”建设标准:至少一位博士领衔,承担一个研发项目,组建一支研发服务团队,实践培养一批技术人才,服务一家企业。这种多元主体合作的方式能够凝聚更大的力量,实现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然无法回避权益分配的问题。浙江省衢州市在利益分配方面重视激励措施以促进共赢,这为其他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参考。可以通过出台奖补政策,积极引导相关单位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团队,尊重多方主体利益共同商议成果收益分配办法。构建公平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其一,政府需要给予高校等科研主体更多财政支持,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资本。其二,可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积极联系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支持力度,集聚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多方利益,以法治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是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密钥”,也是凝聚合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好办法。这需要政府构建可维护各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积极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热情参与并携手共进,进而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20日 第02版
作者:阙明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