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四季涮肉”的招牌是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含义是:我们饭馆有钱,买的起冰箱,确保给您上的都是冷冻的机切羊肉卷,坚决不卖不卫生和不新鲜的手切羊肉

在老北京,所有的涮肉馆都只能是“三季”甚至是“两季半”。也就是八月中秋节之后开始切肉涮锅子,卖到第二年开春就逐步减少供应量,最晚到五月节就不卖涮肉了,开始“修灶”。

首先因为口外的羊都是秋天才开始大批量上市,夏天则是水草丰美长膘的时候,此时屠宰不划算。然后羊肉馆子的肉片讲究的就是薄,所以都采用了东来顺的发明,用冰块来镇羊肉,经过一夜排血排酸之后,半冻状态之下才好下刀,味道也最好。

而这冰块在秋冬好办,初春也凑合,盛夏再用来镇肉就成本太高了。卖的时候涨价不合适,可不涨又不够本钱,所以索性不卖了,也让师傅们休息几个月。因此在没有电冰箱的年代,各家馆子最多是三季涮肉,做不到四季

而到了80年代之所以出现“四季涮肉”,就是因为冰箱普及了呗。虽然大多数百姓家里还是买不起的,但作为饭馆子则是必备硬件了。尤其是那会儿的夏天,吃冷冻过的肉反倒让人放心,这代表着保鲜,总比常温储存的肉要卫生多了。

另外80年代的北京几乎没有“手切羊肉”的说法了,因为70年代末就发明了切肉机,再结合冷冻,到80年代就完全替代了手切,连手艺都几乎失传了。所以那会儿的食客都把手切羊肉给忘了,就觉得冷冻的羊肉卷才是正宗。那饭馆自然也就无所谓了,冷冻肉和机器切既卫生还成本低,干嘛不当做噱头呢?

后来是到了90年代,也不知什么时候又开始流行“手切鲜羊肉”了。我印象中是东四或白塔寺一带的几家饭馆开始的,都宣称是请到了东来顺老师傅的徒弟,手切肉才是正宗。

之后各家四季涮肉的也增加手切肉了,但绝大多数都是假的。甚至这么说吧,只要不是透明厨房和现场切肉的,基本仍然是机器切的。

当然,这种机器就不是电动的切肉机了,而是手动的“铡刀”。据说也是70年代东来顺发明的,就是给传统铡刀加上了刀档,这样就能铡出各种薄厚的肉片来。

前几年看了个纪录片,讲的就是切肉机发明的过程。据说是70年代初“乒乓外交”的时候,东来顺连着接待了几次大型任务,把切肉师傅们累的够呛。毕竟手艺最好的师傅每天也就切肉100多盘,40来斤肉到头儿了,普通的刀工师傅才每天30斤,再多了切不出来。

于是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万里就要求东来顺跟工厂合作,研发切羊肉机。最开始发明的就是这“铡肉刀”,跟木工“刨子”的原理差不多。后来到70年代末的时候才真正发明了电动切肉机。

今天是跟朋友去某家四季涮肉小馆子吃饭,老板说他家的刀工师傅手艺好。但我看着这厚的跟牛排似的羊肉片都发呆,您这玩意儿也算“刀工”?

老板有点儿不好意思了,说想吃薄的没问题,我亲自去切。结果也就十分钟不到,老板真端出了好几盘子“手切肉”,也能达到薄如纸的标准。但我这人不是嘴碎讨厌吗,于是欠了吧唧的问了老板一句:您家这铡刀什么牌子的,我上网搜搜?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