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

——题记

“卖三岭头豆腐喂……”悠长的叫卖声从石巷的转角缓缓传来,青石路上妇人正挑着豆腐在叫卖着。这是多少人记忆中的缙云老城呢?

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养育缙云人的就是这些寻常可见的石头。缓步缙云老城,看到最多是石头。房屋以石为基、以石为墙,道路以石铺地、以石为栏,石桥、石房、石亭,无不承载悠悠岁月。缙云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丰厚的千年石城。“学宫城隍”依山而建,源远流长;“文人墨客”以石为基,留下了历史印记......可以说,1300多年缙云历史文化积淀都在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头是有“记忆”的。位于老城迎晖桥与步云桥的中部,有一座矴步桥,桥头立有一块石碑,上刻:“一九三0年红十三军通过小桥解放县城”,它承载了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红色记忆。竞爽桥,始建于道光年间,是壶镇大户吕载扬家族秉母命举家捐建的三座大桥之一、如今依旧横跨在好溪之上,是G330缙云通往莲都的主要交通桥梁。它承载了缙云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忆的沉淀历尽千年逐渐演化成缙云人独有的人文精神——石头品格。它是埋在缙云人心里最淳朴的“底色”,也是这座城市的“风骨”所在。过去,缙云人民不畏艰苦,开采凝灰岩,生产条石,用于生产生活,上世纪80年代,条石生产进入鼎盛期。据追踪石窟的摄影师朱礼平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缙云现有2000多个石窟和1000多个废弃的采石场,若以规模来说,在浙江最大,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而今,原本采石作业早已停止,人们又将一个个废弃岩宕,改造成网红书房、咖啡吧、天然音乐厅等,让沉睡的岩宕再次苏醒。每日与石相伴,造就了缙云人质朴实在、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敢于创新的性格。

前几日,和一位前辈聊到老城,有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城如果没有这些‘石头’,那老城就不是老城了。”笔者曾去过很多城市,也过去很多所谓“古城”,但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底色”,高楼大厦并排走,历史建筑无人问津,城市独有韵味又从何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住烟火气”是激发城市活力,活化城市精神,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措施。如今老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老城有机更新,而保留“石头”正是关键所在。在保留“石头”肌理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延续老城烟火,让石头的“硬”抚慰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置老电影院保留三色条石外立面,摇身一变成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游客居民络绎不绝;溪滨南路、溪滨北路外立面保留条石外貌,统一修整,辅以城市亮化,成为又一道靓丽风景线;飘散着缙云烧饼浓浓香味的五云桥亭在更新后,依然炊烟袅袅……因着老城复兴,缙云人“石头”记忆仍在不断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睹物思人,“睹”的是记忆中的一个锚点,而这个锚点便是所见所闻,当所见无地可循,所闻无人谈起,记忆只会沉睡脑海深处。而满目的“石头”不正是一个个记忆锚点么,于缙云而言,保留“石头”,便是保留城市记忆,更是保留艰苦朴实、敢闯敢拼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