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几十年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大批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的为革命英勇奋斗,无私奉献。除了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之外,还有许多革命人士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为革命做贡献。
在一众与敌人抗争宁死不降,慷慨赴义的英雄人物中,尤以刘胡兰、方志敏、“江姐”江竹筠等人最为典型。提起方志敏同志,有人不禁会想,如若当年方志敏同志没有牺牲,而是有幸活到新中国成立。那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会不会也和昔日战友朱德等同志一样,被授予元帅军衔呢?
方志敏于1899年出生于江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却挡不住他聪明好学的心。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仍在家人的帮助下断断续续地接受过不少的教育。1922年,怀揣着求学梦想的青年方志敏来到了上海,意外看见租界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牌子上的字深深刺痛着他的眼睛,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也是从那一刻起,方志敏骨血里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被激发觉醒,此后他便开始积极投身于各种爱国运动当中。
1924年,方志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说了一句话:“从此,我的一切,甚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仅有的36年短暂生命里,他为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几人,他和毛主席还有彭湃同志一起,被人们称为“农民大王”。后来,他和朱毛二人为共产党的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三人被并称为“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领导者”,由此可见,方志敏的功劳和作用。
要想知道方志敏同志的功劳是否足以支撑其被授予元帅军衔,我们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先来看下1955年首次授衔时,元帅的评定标准是什么?
结合当初公布的解放军条例和之后评出的“十大元帅”,我们大概地可以将评定标准总结为四点:一、在建党建军初期领导或者参加过重要武装起义;二、是我党我军在各个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三、领导、指挥过或者参加了我军重要的战役,并立下卓越功勋;四、在授衔评定时,现任级别都很高。总结来说就是,资历经验足够老;军事才能和战斗功绩足够高;现任官职足够大。
从资历经验来说,方志敏的贡献完全足够达到评定标准。如上文所述,作为“农民大王”和“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领导者”之一,方志敏在革命早期便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并且积极致力于开展农民运动。
在“大革命”时期,他不仅在工农队伍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一次次组织农民掀起武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我党在会议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两大方针。
在此方针的基础上,毛主席等主要共产党代表创造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在“两大方针”和“一条路线”的指引下,方志敏在家乡参与领导了“弋横暴动”,并创建了赣东北苏区,成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此后,在治理苏区过程中,他积极在当地开展土地革命,并逐渐因地制宜形成两个明显不同于其他苏区的特点,一是只要不反对苏维埃政权都能分得土地;二是农民不仅有土地使用权,还有所有权,这就使得方志敏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快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可以说,方志敏和毛主席一样,都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路者,方志敏所领导的赣东北苏区,是对毛主席提出的“一条路线”理论最好的鲜活例证。此外,他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和苏区实际相结合,提出并总结了一整套建设党和红军以及红色政权的实际经验,创造了开辟根据地的新形式。
这些理论在此后一次次建设根据地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升华,毛主席将以此为参照建设起来的根据地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不仅如此,方志敏同志早早便意识到建设革命武装的重要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后,他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将起义斗争的工农队伍和各地的散兵游勇召集起来,对其进行严格的整训,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红10军”。
换做后来的官职来说的话,方志敏可是比军团长职位都高的红军领导啊。但他并没有拥兵自重,而是坚决执行中央命令,并且在红10军开赴中央苏区之时,叮嘱战士们一定要听从中央指挥。此后,方志敏又建立了“新10军”,且号召干部们积极投身到红军中去。
在其领导建议下,全军军政素质显著提升,让“起步于草根,弱小中成长”的工农红军逐渐发展壮大,逐渐称为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有生力量。
虽然方志敏在党和红军以及革命建设工作上有着卓越贡献,但是元帅的评定标准很大程度上还考量了被评定对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功勋。
就这点来看,方志敏同志在这方面建树稍显薄弱,不足以支撑其评定元帅军衔。历史上对方志敏同志在军事上的活动鲜少有记录,就方志敏被捕前的谭家桥之战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方志敏在发现大部队被围困时拒绝先行撤离,不顾个人安危回去接应的行为十分大义凛然;在被捕后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也无动于衷,忠于党和人民不畏牺牲的精神也十分可歌可泣;但在军事作战的技能和经验上,方志敏还是稍有不足。
1934年,为策应红军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方志敏受命率“北上抗日先遣队”8000余人向南京挺进,意欲“声东击西”掩护中央红军南下撤离,蒋介石收到情报后连忙派出十万大军进行围追堵截。
此时方志敏任司令,粟裕为参谋长,刘畴西为军团长,率领红10军和红20师向谭家桥进发。行军过程中,方志敏收到情报显示,国军王耀武部孤军前来追击,离我军很近,所以当即决定在乌泥关至谭家桥一带设伏。
后来因缺少情报判断失误,在敌军队伍尚未完全进入包围圈时,在南边伏击的20师和21师过早发动攻击,导致北边伏击的19师不得不提前回防,也因此我军被冲击分散。在此战中我军损兵折将颇为惨重,方志敏也被捕,仅有粟裕率领一小部分人突出重围。
方志敏被捕后,在敌军的严刑和诱降之下,坚贞不移,宁死不屈。在被关押过程中,忍着病痛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爱国遗作。1935年,方志敏同志在江西南昌被秘密杀害,英勇就义,逝世时年仅36岁。
谭家桥战役失利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地势不利且敌众我寡,布兵失误且配合不当,最重要的还有领导层意见不合不统一,最高领导没有权威。
虽然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方志敏,但在其遗作中对此次失败的分析可以得知,他仅仅看到了战斗中牺牲的19师师长不配合,却没有看到军团长刘畴西在整个指挥作战大方向上就已经出现了明显错误。所以说,相对于其政治天赋,方志敏在军事方面的敏锐性略显不足。
再退一步讲,假若没有牺牲的方志敏,在之后的战斗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并且得到快速成长,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同样功勋卓著的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人也并未参与元帅评定,不是他们不够格,而是有些评定原则他们不愿去打破也不执著于这一头衔,他们最看重的,还是能在自己岗位上最大程度的为国、为党为人民群众做贡献。
我相信,若是方志敏同志此时仍在世,必定也会如他们一般,不求功名利禄,只求报国尽忠。让人欣喜的是,虽然方志敏没有成为元帅,但是经过中央军委审议,在1994年他冠以“军事家”评语,被收录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当中。这也说明了,民族英雄方志敏的卓越贡献,并没有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被遗忘,相反的,方志敏的丰功伟绩将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一起,永垂不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