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尤溪县:科特派把脉支招,食用菌向“新”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智能温控菇房里采收秀珍菇新品种“申秀1号”。

东南网9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王琨 文/图)

金秋九月,正值黑木耳菌棒发菌期。科特派奔忙在尤溪县的乡野田间,指导农户做好菌筒摆放、温度管理等关键环节。

食用菌是尤溪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4亿多袋,鲜品产量达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

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今年来,尤溪县依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设立“尤溪专家工作站”,引进科特派专家团队为农户提供点对点的“组团式”服务,并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科学试验,系统研究高产优质关键技术,助力尤溪菌业向“新”突围。

一线服务解农忧

8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尤溪县双兴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华宁的心凉了半截——合作社的菌棒在暴雨中全都“泡了汤”。

“目前仅底层菌棒泡水,不建议进行翻堆,即使要翻,也要等到太阳落山后,避免高温烧菌造成更大损失。”收到蔡华宁的求助,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所所长王瑞娟、尤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彬等专家第一时间上门支招,针对不同情况的菌棒对症下药:未接种菌棒进行灭菌处理,刚接种的菌棒灭菌后重新接种,正在走菌的菌棒避免翻堆。

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让10多万袋菌棒转危为安。“没有专家帮助,估计23万袋泡水菌棒就‘全军覆没’了!”老蔡激动地搓着手,连连向专家道谢。

王瑞娟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于去年9月到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所担任所长。目前她不仅是“尤溪专家工作站”技术总负责人,还是三明市级科技特派员,挂包服务于尤溪县青宏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在她的指导下,合作社有了新变化:养菌棚的地面、整齐堆放的菌棒上都盖起薄膜,辅以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

“盖膜后形成的小环境隔绝外界空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菌棒污染率。”王瑞娟介绍,盖膜可避免菌棒与空气直接接触造成的污染,将菌棒接种时间延长15天,有效提高菌棒产能。

除了规范菌棒制作,农技专家还从提高产品质量入手助农增收。“杂交水稻制种是尤溪县的重点产业之一,很多农机合作社都有烘干机。去年,我们和尤溪县耀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展开合作,尝试用种子烘干机烘干黑木耳,实现一机多用,解决阴雨天气黑木耳无法及时晾晒的问题。”杨彬介绍,今年还将继续改进烘干机,做到既能控温,还能自动翻搅,助力黑木耳品质提升。

试验示范助发展

“第一潮出菇周期6天,每袋平均产量304.6克,生物学效率60.9%!”8月26日,在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下称“天草公司”),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陶永新等专家现场对优质秀珍菇新品种“申秀1号”温控设施化栽培示范推广项目进行测产,经专家组确认,“申秀1号”菇形规整,出菇整齐,各项数据均符合项目要求。

“申秀1号”是王瑞娟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带来的秀珍菇高产优质新品种,今年1至8月,共在天草公司进行温控设施栽培11.7万袋。出过菇的菌袋还被分发给附近农户进行栽培,又再出两潮菇,助农增收11.7万元。

为尤溪县带来食用菌新品种的,还有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宋春艳。从2022年12月成为科特派以来,她帮助指导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上海香菇新品种“申香1504”。

“我们去年试种了10多万袋‘申香1504’,一袋可产鲜菇1.2斤以上,大朵鲜菇每斤可卖5元以上,产量和品质都很不错。”该公司负责人蔡绍金说,上海专家为企业无偿提供了优质香菇品种,不仅全程进行品种试验技术指导,还帮助保存良种,保障了来年栽培时品种特性稳定。

产业向“新”突围,不仅依靠优质品种引入,更需要自身技术创新。

在王瑞娟等一众专家的带领下,尤溪县基层农技人员围绕食用菌栽培的各个关键环节展开技术攻关。技术团队设计实施新品种筛选等10项技术创新计划,推进黑木耳工厂化菌棒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轻简化;开展黑木耳培养料配方优化、黑木耳液体菌种及接种模式研发、废菌渣回田等多项试验。在实验室与大棚的紧密联动中,尤溪食用菌技术逐步突破瓶颈,实现产业升级。

“基层农科所、食用菌技术推广站虽然积累了实践经验,但由于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在理论提升和技术规范总结等方面存在不足。专家们将经验予以科学的归纳总结,为基层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活水’。”谈及未来,杨彬信心满满,“随着一个个难题被破解,尤溪食用菌产业将在快速发展中实现更多新突破。”(罗昱伦)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