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伴随着太阳一同升起的,是儋州市中和镇市集升腾的烟火气。

与千万个小镇一样,中和的市井也是喧闹的,市场里商贩的叫卖声、早餐店内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马路上人们的招呼声,交织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协奏曲”。

与千万个小镇不一样,中和镇是古朴而内敛的,这里用诗联表达情感,用习俗传讲乡情。踏入中和古镇,仿佛坐上时光机“穿越千年”,让人忍不住想吟诗作对一番以抒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元宵节,儋州市中和镇民众在修缮后的骑楼老街——复兴街上舞龙闹春。 吴文生 摄

看中和,橙红楹联留古意

漫步在中和古镇街头,接连不断的橙红色跳脱着,跃入眼帘。“诚然品德流年逝,和气经营利路宽”,诸如此类,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手写对联,有些概括着生活的进行时,有些书写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式。

千年古郡,文化儋州。儋州素有“诗乡歌海”的美誉,中和镇尤为其甚。在这座古朴的小镇上,楹联的创作蔚然成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写得一手好字,题得一副好对联,这与中和镇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立儋耳、珠崖二郡,隋唐时期,儋州的治所从旧州坡迁到了中北部的中和,这之后,中和就迎来了辉煌的发展历史。

因为被设为治所的缘故,许多历史名人都曾踏足中和,如折彦质、胡铨、李光、许子伟、汤显祖等,其中最负盛名、给中和乃至儋州带来最大影响的,当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放逐到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这一待就是三年。在中和期间,苏东坡积极传播中原文化,留下重教兴学的良好风尚,极大推动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说你没文化。”直至今日,中和人始终以“有文化”作为对他人的最高称赞。每到节庆或升学季,人们就会创作楹联以表达喜悦和期望,每当镇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或书法家提笔时,镇上居民还会扶老携幼来观摩和领取对联。

“中和镇用来写对联的纸也很特别,叫‘加丹纸’,是把一种从矿物质里提取的颜料抹在白纸上,自然风干后形成橙红色,这样的纸用来写对联,风吹雨打也不会褪色。”镇上一家卖加丹纸的商铺老板陈先生介绍。

“我们中和镇受东坡文化影响很大,大家都喜欢这些传统文化,以前我卖对联是为了贴补家用,现在是为了一种‘情怀’。”年逾古稀的中和镇居民丁衍禄是镇上的“名人”,他坚持手写对联近40年,一年到头到他家求对联的镇上居民、外地游客不计其数。

品中和,古法小吃传美味

中秋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中和镇的节庆氛围便开始浓郁起来了。微风拂过,送来糕点被烘烤后的诱人香味。很多月饼生产商,纷纷将自家的月饼和香糕分门别类摆放好,并不时招呼着路人游客。“这是中和香糕,我们镇的特产,尝一块试试!”在叫卖声中,记者了解到在中和,中秋节时人们除了吃月饼,还会吃中和香糕。

中和香糕是儋州一道有名的小吃,其形状方正,形如老式板凳的脚,因而儋州人形象地称其为“凳脚饼”,后得东坡夸赞并命名为“香糕”。中和香糕用炒米、瓜条、瓜仁、榄仁、肉丁、猪油、芝麻、白糖等多种食材制成,制作时,先将熟糯米粉铺在容器底部,然后将准备好的果仁、果干等材料混合作为馅料,装入模具中压实,最后再铺上一层糯米粉,轻轻抚平后用模具压出分割线,切成小块即可食用。2020年,中和香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儋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上一口,味道松软香甜、层次多样,口感与五仁月饼相似。现在,中和还推出了辣木口味和火龙果口味的香糕。

除了中和香糕,中和镇上还有一种特色美食——芝麻豆腐。这道小吃选用本地黑芝麻炒香,再配以米磨浆,在文火的锅中慢慢搅拌熬制成浓稠状的糊状,冷却后形如一块黑色的豆腐,切小块盛于碗中,既可以蘸红糖粉,也可以加入冰镇红糖水食用。

细品中和芝麻豆腐,口感细腻、香味馥郁,传承数百年的原汁原味,令无数食客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摄

听中和,研学旅游添新变

在中和,能听到什么?是人们用方言聊起家长里短,是老先生写对联时不自觉吟诵,除了这些,还有孩童稚嫩的惊呼和银铃般的欢笑声。

正因其悠久的文脉和古朴的气质,如今的中和古镇依托东坡书院的兴旺,已然成为一座“研学小镇”。

今年暑假,儋州市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在中和镇举办了4期“探寻东坡文化,传承千年文脉”文化研学之旅,200组亲子家庭结伴而来,孩子们穿梭在中和古镇的大街小巷之中,听取当地向导的介绍,感受历史人文的独特魅力。

“这条老街是1923年建成的,请小朋友们算一算,这条街道多少岁啦?”据向导介绍,中和古镇的老街复兴街已有百年历史,街道是青石板铺砌而成,两旁灰色的骑楼建筑多为南洋风格。据民国《儋县志》记载:“城民于民十二(即1923年)陆续恢复宅舍、商店、庙宇,已达十之七八。商店共一百六十间左右,商业较前尤盛。”沿街满是商店、药店、银器店、镶牙店、照相馆、饮食店,由此可见,当时的复兴街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如今,青灰色的骑楼已稍显破败,沿街的商铺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更替。然而,复兴街的历史经历百年,文化底蕴历久弥新——整个中和也是如此。

中和古镇,处处可见“东坡”痕迹。沿着繁华的解放街漫步,可以看到一条名为“桄榔庵路”的小道,此路东西走向,长343米,宽6米,因从解放街通向东坡故居桄榔庵,根据“尊重历史、好记好找”的地名命名原则,故而命名为“桄榔庵路”。同理,从解放街通向东坡书院的约700米道路,命名为“东坡路”。

镇上可见许多专营东坡美食的餐厅,每到饭点,满镇飘香。

近年来,到中和镇的游客越来越多,中和镇也出现了更多新业态。古色古香的小镇上,奶茶店、娃娃机等“新事物”不断涌现。

千年过去,东坡的故事仍在传讲,中和镇的文脉仍在延续。在这座富有历史和人文气息的古镇里,橙红色的楹联、古法制作的香糕……中和人在坚守传统中求变,不断擦亮文化传承“金字招牌”。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