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
“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
“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赠堂妹毛泽建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挽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永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5年五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凡,有济世和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畅游湘江联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赠同学王熙联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肖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礼堂题联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六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挽母两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写下这两副挽联,一短一长,短联借王安石的诗句,比喻母亲的德泽;长联叙述母亲病危时呼儿的情景,极见真切,而自己又未能亲自送终,空留遗憾之心,注入字里行间。联语写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挽易越村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1年八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唤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争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心、之情溢于言表。
为同学刘能诗家题春联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1927年冬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三副春联。三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挽王尔琢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十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牺牲,第二天,全军在江西宁冈县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联语有对死者的哀悼,更有对生者的激励,格调凝重。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0年十二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挽黄公略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九月十五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战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联语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
挽孙中山联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中国人曰:侵略战线是和平战线的死对头。
1938年三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追悼阵亡抗日将士,毛泽东为此撰写挽联。联语巧妙运用问答形式,肯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挽王铭章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8年五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爱国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因城破殉难。武汉国民政府举行公祭,毛泽东与中共其他领导人联名送去挽联。联语高度概括了王铭章以身殉国壮举,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赞颂之情。
挽郭朝沛联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39年七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了挽联。联语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
“衡门”指简陋的房舍,也指隐士的居所,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遐龄”是高寿的意思。“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挽杨十三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我辈特增负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1939年七月,著名化工专家、抗日英雄杨十三病逝,年仅50岁。杨是河北省迁安县人。“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曾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领导农民起义,配合八路军抗敌,功勋累累。9月,重庆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对杨十三给予高度评价,对后死者以殷殷期望。
延安新市场悬挂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9年,延安新市场落成,毛泽东为此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将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中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
挽蔡元培联
学界泰斗
人生楷模
1940年三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地香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价和景仰之情。
挽张冲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1年八月,为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张冲先生病逝,毛泽东与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合作此联。
挽葛健豪联
老妇人新妇道
儿英烈女英雄
1943年,蔡和森的母亲、向警予的婆婆,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同志的母亲葛健豪老人病逝,毛泽东对这位十分有影响的老人敬送了挽联。短短六字联,涵极大的容量。
挽戴安澜将军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四月一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电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这副诗一般的挽联。
上联主要写了戴安澜慷慨高歌二00师英勇顽强的军人本色;下联用几个典型的战斗场面,对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取得的战绩,戴安澜将军誓驱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结局表示了深切的惋惜。
全联激情满怀,戴安澜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海鸥将军悲壮而动人的事迹,都壮怀激烈地凝聚挽联里,寥寥数语,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挽朱德母钟太夫人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二月,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以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四川逝世,延安各界群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敬撰挽联,将母亲上升到伟大的劳动阶级的地位,颂其母,赞其子,是悼念也是号召。
挽彭雪枫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九月,新四军抗日名将彭雪枫不幸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联名挽此联。
挽徐谦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国民党元老徐谦病逝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挽续范亭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1947年十月十八日,中共中央为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同志举行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悲痛之情、惋惜之情和敬仰之情。
挽冯玉祥联
置身民主
功在国家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为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联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这副对联,作为对师生的勉励。
贺张维母八十寿联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书写了这副对联。
题洞庭湖联
八百里洞庭重入眼
五千年历史再从头
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这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洞庭联。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题扇联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1971年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泽东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
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赠邓小平联
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受尽迫害。1973年年初“复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建议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工作,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介绍说:“我请了一位军师,出任总参谋长。他办事比较果断,也是你们的老上司,他叫邓小平。”并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称赞邓小平,概括了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赠叶剑英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晚年曾书赠叶剑英元帅这副对联。此联用典恰到好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表达了毛泽东对叶帅的信赖,也是对叶帅的高度评价。
联语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意。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题故居联
一椽得所
五桂安居
孙中山故居,在广东中山市翠亨村。1866年孙中山诞生于此。1892年,孙中山26岁,其兄孙眉自檀香山寄钱回家建住宅。新宅建成后,孙中山撰写了这副门联。故居建筑为二层楼房,图样是孙中山自己设计的。
一椽:表示一间小屋。朱熹《次张彦辅西原之作》:“无处堪投迹,空山寄一椽。”五桂:指五桂山,中山故居西倚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海。
上联言小屋一间,下联语意是登上新居的楼上,可以凭栏远望五桂山。这副对联也有进一步的深意,就是希望五桂山下的乡亲同胞都得以安居乐业,而不是自家的“一椽得所”。
挽秋瑾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热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女侠秋瑾被捕,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临烈士牺牲处默哀,并题联悼念。上联追忆盟友留日江户(即东京)时的革命情谊,下联缅怀女侠壮烈献身的精神,文辞凄婉,情真意切。
江户:即日本东京。
矢:誓。
丹忱:忠贞、真诚的心意。
轩亭:浙江绍兴轩亭口,秋瑾被害的地方。
侠女:秋瑾别署鉴湖女侠。
集古句赠别黄兴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此联是孙先生于1912年4月书赠黄兴的,当时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商议国事,临行时集杜甫诗句成此联,表达了他对战友的倚重、勉励和友谊。
挽宋教仁联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杀身亡。孙中山万分悲愤,拟了这副血泪交织的挽联。上联一个问句,下联一句赞叹,点出宋教仁为争取民权流血的英勇精神。
挽宋教仁联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
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
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联中以历史上的苌弘、庄子、屈原、苏秦、诸葛亮、杜甫、文天祥等英才豪杰来褒扬宋教仁一生的素志操行。
万言书:长篇书面意见。
美雨欧风:美指美洲,欧指欧洲。美雨欧风借指世界风云变幻。
季子:指苏秦,是苏秦的字。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辩士,善于游说。
庄生:指庄子。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像丰富。
五丈原:古地名,为诸葛亮病死的地方。
卧龙:指诸葛亮。
冠盖:仕宦做官的代称。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苌弘:神话传说中苌泓的血三年后化成了碧玉。
屈子:指屈原。
挽蔡锷联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6年,讨袁护国军将领蔡锷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病殁,举国哀痛!孙中山闻讯尤为悲痛,遂撰联挽悼。“班都护”指东汉名将班超;马伏波,指东汉马援。孙中山以定边安邦的班超和功在东汉的马援,来喻蔡锷将军,用典使事,贴切自然,高度评价和极力赞扬了这位再造民国、功绩丰伟的英杰。
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1916年,黄兴在上海病逝,孙中山万分悲痛,写下这副挽联,以古今文臣武将为例,表现了对黄兴的极度惋惜,表彰了黄兴文武全才难得。
上联用典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指随何和陆贾,汉高祖刘邦的两个谋臣;“绛灌”指绛侯周勃和灌婴,
刘邦的两个武将。
九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品。
“夷惠”指伯夷和柳下惠,古代的两个著名的有德行的人。
彭殇:意思是寿夭,指寿命的长短。彭指彭祖,传说他活到了八百岁;殇指未成年而死。
十载同盟: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认识,至1916年黄兴病逝,共十一年,这里的十载是约数。
题爱春楼二联
博爱从吾好
宜春有此家
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1918年夏,孙中山先生应广东梅县同盟会员谢逸桥之请,为其爱春楼撰题两副嵌字联,昭示了作者的抱负和主张。
宜春:和畅明丽的春色。
玉树芝兰:指好的子弟,出自《晋书·谢玄传》:谢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题赠日本革命志士宫崎寅藏联
环翠楼中虬髯客
涌金门外岳飞魂
1918年,孙先生赴日本箱根活动,曾于环翠楼中书写此联题赠日本革命志士宫崎寅藏,表达了先生对宫崎毕生支持革命事业的赞誉和敬意。
题赣县湖江乡夏府村戚氏聚顺堂联
尉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
恢家族规模,建明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据报道,赣县湖江乡在整修夏府村戚氏聚顺堂时发现孙中山撰写的此副楹联。楹联刻在戚氏聚顺堂中厅的红砂岩石柱上。落款为:孙文。
据戚氏族谱记载,夏府村有个名叫戚翌的名绅,曾与孙中山并肩战斗,其堂兄戚修祺侨居南洋也积极募筹资金捐助革命。1920年夏府戚氏整修聚顺堂时,戚翌到广东面请孙中山为之题联,以作纪念。孙中山欣然同意,挥笔写下这幅名联。
对联表达了孙中山期望祖国和平振兴,倡导发扬革命先烈光荣传统的心愿。目前,此楹联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书赠蒋介石联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此联写于民国十二年一月,即公元1923年。
挽滇军阵亡将士联
讨贼矢孤忠,魂兮不朽;
为谁易幸福,生者勿忘。
发于上海1923年4月18日《民国日报》。
题黄埔军校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大门书有这副对联。
横批:革命者来
游西湖联
洗眼认前朝,湖水冰清,照尽兴亡千古恨;
拨云开异境,园林澡浊,保持造化十分春。
蒋介石早年与友人同游西湖时题写此联。此联颇见蒋介石文采,上联感叹历史兴亡,下联写西湖美景。
题母墓碑联
愧为逆子,当日顽梗悔已晚;
祸及贤慈,终生沉痛恨靡涯。
蒋介石的母亲王彩玉于1921年病故,蒋介石为母亲题写此墓联,由张静江书写,刻在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墓前柱上。
“六·一六兵变”后自题联
是非生死应先辨
苦辣甜酸必遍尝
成败生死何足计
毁誉得失总相忘
陈炯明背叛孙中山,1922年6月蒋介石随孙中山“共历艰险”四十余日后自题此两联。此联可见蒋介石面对逆境时的顽强拼搏。
挽孙中山联
主义扬中外
精灵炳日星
1925年3月12日,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蒋撰此挽联,并加横额:“高明配天,博厚配地”。
题家祠楹联
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
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在浙江溪口镇锦溪村,蒋介石祖宅丰镐堂后是蒋氏家祠“报本堂”。1927年蒋介石整修扩建时亲书此联于堂前楹柱。此联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传统道德的承继。
挽张作霖联
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
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为直接控制东北,在沈阳皇姑屯火车站炸死“东北王”张作霖。蒋介石派代表送上亲撰挽联。
挽丘元武联
一言褒贬春秋意;
千古哀荣党国殇。
1933年11月21日,《西京日报》社长丘元武遇袭身亡。1934年2月10日举行追悼会,蒋介石、宋美龄共同具名送上挽联。上联用典是孔子著《春秋》,以一字寓褒贬,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挽武训联
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材之业;
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
山东堂邑的武训(1838—1896),以行乞积资购地助学兴学,被称为“无声教育家”。1934年山东发起纪念运动,蒋介石不仅题《武训先生传赞》,且题联致挽。
题采石矶楹联
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
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狂放,动地惊天。
蒋介石1935年春,为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纪念诗人李白)撰书此楹联,木刻悬挂于正殿两旁。落款为“民国二十四年孟春日,奉化溪口蒋中正撰并书”。此联可见蒋介石的才情,上联写景,下联评人,颇切合李白生平。
题成吉思汗墓联
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亚欧盟主,博我皇道,宏我汉京。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行营在甘肃榆中元太祖成吉思汗墓举行大祭,蒋介石题此墓联。“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挽郝梦龄
以身许国,特励精忠,况为生存自由而战;
不恤其家,必摧强虏,足增袍泽民族之光。
挽刘家祺
御侮竟捐躯,卫国洵为天下重;
糜身能扼敌,裹尸如见九泉心。
合挽二将
浩气壮长城,策马衔枚思二将;
悲风寒白水,日星河岳共千秋。
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抗日会战中,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祺等殉国。作为抗战以来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陆军中将,蒋介石甚为重视,除长文电唁外,分撰挽联致哀。且在10月24日武汉举行的公祭中,蒋又为两烈士合撰挽联一副。
挽饶国华联
虏骑正披猖,闻鼓颦而思良将;
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功。
秉节以来,捍国卫民方倚舁;
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猛扑南京,以饶勇著称的饶国华师长率145师官兵在广德一线与敌肉搏,胸部中弹仍顽强抗敌,为不留敌手,自戕殉国,蒋介石以两联敬挽。
挽李桂丹、吕基淳联
武汉踞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战绩;
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云招英魂。
1938年2月19日夜,空军大队长李桂丹、中队长吕基淳殉国,20日在汉口举行公祭,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参加,合具挽联致哀。
挽刘桂五联
绝塞扫狂夷,百战雄师奋越石;
大风思猛士,九边毅魄拟雎阳。
刘桂五是“西安事变”时的“捉蒋英雄”,东北军骑六师十八团上校团长,1938年4月22日在固阳县黄油杆子村与日军激战中壮烈殉国,年36岁。6月9日国共两党在西安革命公园联合追悼这位抗日英雄,蒋介石不计前嫌送上挽联祭之。
“大风思猛士”典出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挽罗芳珪联
善战久知名,讵冀妖氛摧猛士;
临危能受命,好将浩气振军魂。
被誉为抗战英勇杀敌“四大名团”之一的国民政府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珪,1938年4月6日在台儿庄战役中不幸牺牲,灵柩运回湖南,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挽联致哀。
挽陈蕴瑜联
裹革恨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
报国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5月23日,黔军304团团长陈蕴瑜在著名台儿庄战役中殉国,忠骨无收。蒋介石题写挽联痛悼。
挽李必蕃联
转战徐淮,早识精忠能报国;
同舟风雨,眷怀节烈信念悲。
李必蕃是蒋介石早年保定军校同学,抗日战争中转战津浦、陇海一带,1938年在山东郓城阵亡后,5月29日于武汉举行追悼会,蒋介石挽联致哀。
挽蒋百里联
旷代挺奇英,望重寰区,谈兵远绍孙吴绪;
暮年襄化育,风寒绛帐,教战长怀颇牧贤。
蒋百里曾任保定军校校长、陆军大学代校长,1938年11月病故于广西宜山,蒋介石挽联致哀。
挽陈怀民等四位飞行员联
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
生死常事,唯为国不为己,永怀万古云霄。
在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有陈怀民等四位飞行员牺牲,在追悼会上蒋介石哀以挽联,还亲自宣读祭文,向家属表示慰问。
挽范筑先联
碧血卫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
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
抗战中任山东第六届行政督察专员,与共产党合作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范筑先,1938年11月壮烈殉国,年47岁。12月重庆召开范筑先追悼会,蒋介石挽联致哀。
贺马相伯百岁寿联
天下皆尊一老
文章独擅千秋
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1939年4月7日百岁诞辰,时在越南凉山避难,国民政府颁《褒嘉令》,重庆、上海、香港同时举行祝寿活动,蒋介石亲临重庆会场,送上贺联。
挽郭朝沛联
耄寿喜能跻,忧时何意成千古;
中原终克定,告庙毋忘慰九泉。
郭沬若曾任国共合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39年7月5日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在四川乐山以86岁高龄去世,蒋介石致呈挽联,并书挽额:“德育孔昭”。
挽马相伯联
毕生广造英才,化育百年尊绛帐;
临死尚饶敌忾,惊魂万古式黄炎。
马相伯于1939年11月14日在越南凉山去世,年享百龄。11月26日重庆各界举行追悼会,蒋介石挽联致哀。“绛帐”典故指的是汉代大儒马融,这里是以马相伯比拟马融,表达对马相伯的尊崇。
题南京建航公墓联
英名万古传飞将
正气千秋壮国魂
1939年9月,在南京建航空公墓,安葬抗日战争中牺牲的172名空军士官,蒋介石题此墓联。
挽吴佩孚联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士;
大风思猛将,万方多难惜斯人。
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
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
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两次发动直奉战争的吴佩孚,1939年12月4日于北平去世,年66岁。在重庆和北平分别隆重举行追悼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先后分别以挽联致哀。第二联把吴佩孚与宗泽、文天祥相比拟,表达对吴佩孚民族气节的推崇。
挽别廷芳联
行阵早擎旗,鼙鼓中原思猛将;
修途惊折轴,金戈满地失干城。
被称“山大王”的河南省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十年间“自卫、自治、自养”,创造了“怪人事业”。1940年3月14日别廷芳病逝,年57岁。蒋对“别司令”不满,但还是为他撰送了挽联。
挽张自忠将军联
大仁大义,至勇至忠;
江河万古,国士之风。
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张自忠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后改自忠县)战役中英勇殉国,年50岁。他是当时抗战中战死沙场的最高指挥官,在重庆北碚梅花山举行隆重葬礼时,蒋介石题“英烈千秋”挽额致哀。
三年后的1943年5月,蒋介石又发起纪念张自忠活动,蒋介石亲题挽联。前款为“张故上将军殉国三周年纪念”,后款署“蒋中正题”。
挽唐淮源、寸性奇二烈士联
百战殊勋著河上;
双忠大节壮中原。
唐淮源是同盟会老会员,参加蔡锷护国军,后为国军第三军军长,1941年5月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与日本侵略军战斗到弹尽粮绝而殉国,年55岁。被誉为“滇国完人”,蒋介石为唐淮源、寸性奇二烈士题此挽联。
挽戴安澜将军联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酬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如何!
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于缅甸重创日寇,扬威世界,不幸在1942年5月26日返国途中中弹殉国,年38岁。贵阳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悬挂着蒋介石的挽联。
“虎头食肉”典出《后汉书·班超传》:“(班)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户候相也。”这里是把戴安澜将军比作班超。
挽张季鸾联
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
崇朝绝永诀,四海同悲。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清未留学日本,出版《夏声》杂志,回国先后办过《民立报》、《民信日报》、《中华新报》等,在舆论界影响巨大。1941年9月病逝,年53岁,蒋介石挽联致哀。
挽史迪威联
危难仗匡扶,荡扫倭风,帷幄谋谟资率划;
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吊英灵。
抗战中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曾任太平洋战场美国第十军司令的史迪威将军,比肩驱敌,贡献至传。1946年10月12日病逝于美国,年63岁。南京隆重召开追悼会,蒋介石亲临主祭,挽联致哀。
题受降纪念坊联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重。
1945年8月21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双方在湖南芷江县城东七里桥洽商受降事宜。1947年2月“受降纪念坊”竣工时,蒋介石题此联镌于牌坊石柱上。
挽陈布雷联
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
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当风雨飘摇之秋,弥微劲节;
待乾坤整顿而后,再吊斯人。
陈布雷曾任蒋介石私人秘书、国民党中央侯补监委、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宣传部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1948年11月在上海服安眠药自杀,年58岁。蒋介石撰挽联痛悼之。
挽胡适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2月24日心脏病猝发去世,年71岁。一直把胡适当副总统看待的蒋介石,到台湾13年后第一次撰写挽联悼念胡适,并题“德智兼隆”挽额。前款“适之先生千古”,落款“蒋中正敬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