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不足30万,军人和军人家属就占了几乎一半,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能够体会到的只有两个字——安心。

但也有人表示质疑,说既然城市军人占比这么高,是不是因为城市的环境安全得不到保障?答案恰恰相反,因为它有着“最安全城市”的美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座城市到底在哪?它又因何拥有如此高比例的军人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尔木的雏形

其实“格尔木”这个名字是由蒙古语音译过来的,原意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单从这个表述,就应该知道这是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

其实“格尔木”最开始也不叫“格尔木”,而是“噶尔穆”,事情还要从1951年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新中国刚刚建国还不到两年,解放军决定派遣部队进军西藏,慕生忠正是被派遣的将领之一。

现在听这些名字似乎有点陌生,但在战争年代,这些名字哪个不是在枪林弹雨中一路冲锋过来了,进藏这种既困难又危险的行动,自然落在了他们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慕生忠所在的进藏队伍一共1300人,可背驮物资的牲畜就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头,就是为了保证队伍能够安稳到达。

然而以当时的艰难环境,即使进藏前部队已经制定了路线,在沿途也吸收了不少的藏族干部,可部队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年积雪的大山、荒无人烟的沼泽,缺氧、严寒、地震,战士们受了多少苦,慕生忠全都看在眼里,而他能做的,就是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好在最后部队还是成功进藏,但还是损失了20多人,几百匹牲口,这还不算那些因为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的牲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了拉萨并不代表困难已经结束,由于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西藏人民还没有从农奴制的饥寒交迫之下解脱出来,再加上一些国外反动势力的鼓动,有少数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对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甚至扬言要将解放军饿绝困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要生存,又不能影响到西藏的民众,慕生忠把心一横,决定要在荒无人烟的荒滩上开荒种地。

由于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因此慕生忠其实并不适合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做重体力劳动,但他还是身先士卒,要为战士们起到表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不其然,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的人都是干劲十足,仅仅三个多月,1500余亩的荒地就被开垦完成,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七一”农场。

然而当时间来到1953年,粮食的补给仍然困难重重,慕生忠再次担负起了向西藏运送粮食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青海向西藏运粮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高寒缺氧和艰险的路途是最直观的两大鸿沟,运粮过程中,人畜的死亡已经成了常态,到达目的地后,两万多峰骆驼死的就剩下几千头。

然而到了春夏交替之际,运输总队再次征购了2.8万峰骆驼,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过量伤亡,慕生忠决定改变进藏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运输总队的大本营就在香日德,慕生忠无意中得知香日德向西600多里有个名叫“郭里峁”,从这里有另一条去拉萨的路,遇到的危险要小的多。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郭里峁”在蒙古语中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关键他还找到一张马步芳时期留下的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地图上并没有“郭里峁”,不过有一个黑点,上面有写着发音相似的“噶尔穆”,不管是不是,慕生忠还是决定找到这个地点看一看。

可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后来到达一片芦苇荡,大家聚在一起争论,也没有得出这里就是“噶尔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当天时间已经很晚了,大家就直接将帐篷扎在了这里,没想到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帐篷旁边竖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噶尔穆”三个字,不用想就知道是慕生忠的手笔。

后来这个由六顶帐篷划定的“噶尔穆”,慢慢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格尔木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畏艰难修公路

有了雏形就要发展,单靠外界的帮助难以为继,虽然不愿意麻烦国家,但没了办法的慕生忠还是在1954年来到北京,找到交通公路局,表达了想要修公路的意愿。

可慕生忠的来意很明显,就是要交通部批钱,然而这可让局长犯了难,于是慕生忠直接找到了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首长彭德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了慕生忠的回报,彭德怀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让他写一份修路报告,由自己交到中央。

果然中央同样重视,于是批准青藏公路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而且拨出了30万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在青藏高原修建公路可与一般环境下进行基建工程不一样,气候恶劣、环境恶劣、地形复杂、人员器械匮乏,可就是再这样的情况下,慕生忠仍然身先士卒,誓要将这条公路修建出来。

有了他亲自带头,其他干部、战士和民工都是干劲十足,仅仅用时79天,就打通了600里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慕生忠再次赶往北京,这次国家同样格外重视,直接拨出了200万经费,100辆大卡车,1000名工兵,对他来说,可谓是满载而归。

既然国家大力支持,慕生忠自然也不敢怠慢,当直抵拉萨的青藏公路完全修通时,总计只用了短短7个月零4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青藏公路的修通,让世人看到了这个非同一般的世外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城”的由来

1955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在格尔木成立,原来在修建青藏公路之际,格尔木也开始破土动工,而那个用帐篷支起的招待所,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望柳庄。

虽然公路修通了,但是想要从青海进入西藏,格尔木就是一个绕不过所在,因此格尔木的发展也是众望所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56年,格尔木成立了工作委员会,也就是县级领导机构,4年之后,国务院批准撤销格尔木工委,设立了格尔木市。

之后十几年间,格尔木又经历了市改县、县改市,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批军工企业从东部地区逐步向西部地区迁徙,格尔木凭借着自己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成为了工业内迁的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此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一批解放军战士也来到了格尔木,原本只是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存在,没想到成了很多人的第二故乡。

由于这些战士不是简单的来这里服兵役,而是将这里当成了自己工作、生活之地,没想到竟然占据了城市将近一半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也有好处,毕竟出门随处可见身着军装的军人,那么城市的安定自然是不在话下。

而且如今的格尔木早已不是当初仅有的六顶帐篷,别看人口不多,面积可是不小,甚至与整个福建省的面积都相差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雄伟的山脉、清澈的湖泊,虽然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但是先天的自然风光让其有着巨大的旅游潜力。

曾经站在一幢2层小楼就能俯瞰整个格尔木的全貌,如今也是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与传统结合的惟妙惟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察尔汗盐湖、乌苏特雅丹地质公园、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口、昆仑山等等自然景观,为格尔木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开发资源。

而且在今年7月份,格尔木为庆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地35个民族民众身穿节日盛装,充分展现出了高原也有活力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加上本身具有各种丰富的水资源和款产资源,甚还让它背上了“中国盐湖城”的美称,想必在很多人心中,格尔木都是有生之年必去的城市之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1-06-19《“天路将军”慕生忠的故事》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873833983885747&wfr=spider&for=pc
  • 中国西藏网2024-07-16《“中国盐湖城”青海格尔木:民众着盛装“礼赞七十年”》
  • http://www.tibet.cn/cn/news/zcdt/202407/t20240716_7657907.html
  • 南阳政法2023-10-17《中国唯一为军人而生的城市:全城一半是军人,部队遍地都是》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90717198471987727/?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