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胃是个喇叭,肝脏是个哑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说胃比较敏感,稍微有些不适,就可能会出现疼痛;然而肝脏则比较能忍,不会轻易展现出自己的不适。但是,能够及时展现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样至少可以提前知道,是胃发生了什么样的病变,从而尽早展开防治。
比如说,胃息肉就是这样一种慢性疾病,很多人都是在做胃镜的时候发现的,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胃息肉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胃息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大家需要对这些健康常识有所了解。
1.炎性刺激
胃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对于食物的消化,胃可以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平时不太注意去养胃,所以就导致胃很容易发炎,这也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
不管是哪一种胃炎,对胃黏膜所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轻者可以导致胃酸、胃胀、胃痛等不适,重者则可能会发生恶变。
所以,胃息肉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不可否认它是因为胃黏膜受到了炎性刺激,继而出现的一种黏膜增生。只不过,这种看似是保护性的增生,其实并不是正常的,而是一种异常的。
2.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很多人对自身的健康开始不那么关注了。一方面,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对于饮食也没有那么讲究,这样就会导致胃在消化食物的时候,非常的没有规律,这样不仅会影响胃正常的“生物钟”,而且还会导致胃黏膜受损,也就是导致胃的黏膜发生炎症。
所以,不规律的饮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诱因,可以导致胃发生病变,而胃黏膜息肉就是其中的一种;另一方面,一些人对食物也是过度的追求味蕾刺激,一会儿酸辣、一会儿冰凉刺激,这样的饮食,其实对胃黏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长此以往,可以导致胃黏膜受不良影响,继而诱发炎性反应。所以说,人在三十岁以前是胃养人,而过了三十岁以后是人养胃,这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胃还能扛,到了三十岁以后,就得学会去养胃了。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这种微生物,相信只要是做过胃镜的人都知道,医生一般会在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的同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杆菌可不友善,它的存在可以诱发胃发生萎缩性胃炎,时间久了就会有胃黏膜恶变的风险。
当然了,幽门螺杆菌的破坏力度还不止于此,它也是诱发胃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于这种病菌的感染,大家平时也应该引起重视,并且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展开对症支持治疗,从而抑制其生长。
除了上述胃息肉的诱因及发病机制需要大家去了解之外,对于胃黏膜息肉的治疗,也应该掌握,目前对于胃黏膜息肉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即发现有胃黏膜息肉者,可以在镜下采取摘除的方式去除。
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在接受胃黏膜息肉切除之后,还会复发,对于这类人群,应该做好定期复查,及时治疗,以免因为胃黏膜息肉过度生长,从而增加胃黏膜恶变的风险。总而言之,胃黏膜息肉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大家需要自己去呵护好自己的胃,这样才能够吃什么都香,不会受胃病的折磨和困扰。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素依,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