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记者讲故事 | 一根秸秆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线记者讲故事 | 一根秸秆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根秸秆的答案

河北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牛佳佳

一顶草帽,一个汗衫,胳膊上下俩色儿,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地道的"庄稼汉"。但这位"庄稼汉"可不简单,他手里不光握着锄头,还握着16项国家发明专利,头上还有一个闪亮又实在的大光环:全国规模化清洁加工秸秆第一人。他叫郭桂萍,我叫他老郭。

十年前,我在曲周县孟里庄村的田里,拍摄玉米丰收的新闻,采访结束后我问老乡,剩下这么多秸秆怎么处理呢?老乡说秸秆没啥用就丢了,当时我觉得怪可惜的。

十年后,同样在这片田里,我又采访了一个老乡,问了同样的问题,他却跟我说,别人当成垃圾的玉米秸秆,在这儿那都是宝贝。而这位老乡就是老郭。

丰收时遍地都是的秸秆,咋就成了老郭的宝贝呢?他告诉我,有一年,他们村的玉米增产了,那会儿大家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可他却注意到:路边、田里到处是被抛弃的秸秆,老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能给农村的秸秆找到一条出路呢?这,成了他的心病。

中国的秸秆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离田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34.3%。老郭越想越觉得可惜,就想到了要加工秸秆。身边的人都不赞成他创业,可是老郭犟起来像头驴,谁也拦不住,愣是一头扎到了秸秆里。那一年,老郭四十刚出头。

为了寻找加工秸秆的设备,老郭考察了10多个省市,行程覆盖大半个中国,却没找到一台成熟的大型秸秆加工设备。在别处找不到希望,着急的老郭一跺脚:全国都没有,那咱自己琢磨!

说干就干,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从小就爱钻研机电化的老郭,建成了第一代秸秆加工流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郭自主研发的秸秆加工设备。资料图

瞧!这就是那个高11米,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家伙。您别小看这套流水线,当时可是开创了全国的先河,不仅日产干秸秆30吨,还可以进行精细化粉碎,使秸秆成为了牛马羊餐食的香饽饽。流水线的控制系统,也是老郭自己画图设计的,这上面每根线、每颗螺丝也都是他亲手焊上去的!

新设备刚用上,老郭就用三天时间加工出100吨秸秆,并成功卖了出去,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可没过几天,用了老郭秸秆饲料的养殖场就出了大事:牛出现呕吐,甚至死亡的现象。养殖户找上门,指着老郭鼻子,骂他是骗子,骂他在坑人!

客户讨债、家人埋怨、乡亲嘲笑,一时间,老郭成了众矢之的。一向乐观的老郭,哭了!

从那以后,老郭变得沉默寡言,吃、住在厂里,一门心思研究牛死亡的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牛死亡的原因还真让他找到了。原来,外表已经干成黄色的秸秆,里面还存有大量的水分,加工成饲料后非常容易发霉变质,吃了发霉的饲料,牛当然会生病。为此,老郭又用半年时间琢磨出一套秸秆自然烘干技术,彻底解决了秸秆存水问题。

长了教训,老郭就经常去养殖场转悠,这一转他发现:揉过丝的饲料更柔软、更营养,牛也更爱吃。但是养殖户说,国内的揉丝技术不行,只能进口!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老郭,他那股犟劲儿又上来了,开始琢磨起揉丝技术。这期间,他经常成宿不睡觉,设备上一毫米的间距都要实验上百次。3年后,一项揉丝国家专利,还真被他发明出来了!牛,吃上了咱中国自己揉丝的饲草!

老郭说:"秸秆加工成饲料,虽然不是啥高科技产业,但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这一路走来,总有人嘲笑老郭:"你啊,刚从这个泥地里拔出腿来,又跳进另一个泥坑里,你说你一个农民,能研究出来个啥?"老郭却不理这套:"虽说咱是农民,但咱得干出新时代农民的样儿!"

10年间,他把秸秆蜕变成牛羊饲草、生物燃料、微生物有机肥……自主研发了30多项科技成果,16项获得国家专利,荣获了中国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郭和记者在田里收秸秆。资料图

如今,每年10月份,曲周县46万亩的玉米就会迎来大丰收,老郭要收走全县一半以上的秸秆,一亩地农户能增收10%。他的秸秆加工产业链,还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老郭让秸秆,从"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大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原来咱老农民真能搞研发!"老郭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年,老郭五十四岁了。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建设农业强国,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而这,是老郭一直在干的事!

这次采访结束后,老郭悄悄往我手里塞了一根秸秆,他说:"愿天下再也没有被浪费的秸秆!"我知道,他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有多难、多艰辛!

这根秸秆,从土地中来,结出了丰硕的玉米,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老郭,也从土地中来,用科技创新,把废物变宝贝,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农民的故事,也是农业强国的故事。

制:贾海丽 赵永刚

划:张 霰

筹:胥文

编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范有翼

摄 像:姚 杰

后 期:吴 昀

视 觉:筵 怡

化 妆: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