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前,唐淮源的提议本可力挽狂澜,为何遭到上级反对?

抗战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存亡付出了生命,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打了胜仗,他们不骄不躁,书写了一段段灿烂辉煌的历史;打了败仗,他们不气不馁,讴歌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然而,大家十分熟知那些令人振奋的胜仗,却往往忽略了败仗。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走向成功。可要说抗战时期最大的败仗,那就是中条山战役。此战役,中国军队损失惨重,被称为“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那么,中条山战役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役背景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横跨着临汾、运城、晋城三大城市。更重要的是,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俯瞰着晋南和豫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周武王、晋文公、魏文侯都是占据了中条山为后勤基地,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关中,进而崛起称霸天下。

哪怕到了近代,冷兵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中条山的军事意义也从未下降,反而比以前更加重要,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占据中原后,将中条山视为“盲肠”,如果不能拿下中条山,那么就得了“盲肠炎”。但在中国军队眼中,中条山是关中的门户,日军要打西安,就必须拿下中条山。

于是,日军在1937年到1941年初期,这短短3年的时间里,13次围攻中条山,但都被中国军队击退。可日军亡我之心不死,很快便又发动了围攻。

而这一次,日军下了血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与此同时,一个笼罩着烟雾的魔手向我军将士慢慢伸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战在即

为了拿下中条山,日军从华北、华东、中原、苏北等多个战场开始征调兵力,冒着后方空虚的危险,硬是集结了8个师团,9个旅团,以及一个骑兵团。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日军又大量征调飞机坦克,以及化武部队,前后共计20余万兵力。总之,日军将能用上的力量都要用上,志在必取。

1941年3月,日军为了减少围攻中条山的压力,企图趁我军南临黄河背水之危,将处在晋南的军队全歼于黄河北岸。

为了达到目的,处在风陵渡的日军先派出一支部队,白天大张旗鼓地由中条山所在的黄河北岸渡到洛阳所处的南岸,并在洛阳城的不远处集结。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日军反复这样做,并且更加频繁。

此时,我军正在为粮食的问题而发愁。大军在中条山整整守了3年,虽然日军并未前进一步,但给我军造成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粮食给养比以往更加紧缺。

而且,大战即将爆发,我军的后续部队却又调往他处,这让守军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至此,中条山战役还没开始,我军便陷入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东击西

日军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着,我军虽忙于筹备粮食,积极备战,但也没忘记打探日军的情报。

4月下旬,离中条山战役爆发仅剩十几天。洛阳城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日军已兵临城下,我们该不该向后方撤离。

此时,在洛阳城的中心处,何应钦正在主持召开战区军事会议。会议一致认为,日军频繁调动大部队是意在攻占中原古都洛阳,于是决定将驻守在中条山的一个主力军调来防守洛阳。

唐淮源身处于中条山一线,与日军较量过多次,深知敌我军事事态。当他听到还要抽调一个军时,立刻表示反对,并陈述:“日军在中条山前沿集聚重兵,中条山的防务有隐患,只有一线部队而无预备队,更没有纵深部队配置。一旦被敌军攻破后,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部队不应该外调,反而应该加强。”

但是,此意见很快便被否定,因为洛阳不容有失

5月初,离中条山战役爆发仅剩几天,我军才发现上当了。原来,日军白天大张旗鼓地渡过黄河集结洛阳城下,但在晚上又悄悄地返回了北岸。

反复了一段时间后,洛阳城下虽有日军,却都是些充数人员,精锐部队早就偷偷返回到了北岸。日军整这一出,目的就是迷惑中国军队,营造出攻打洛阳的假象,骗守军调防洛阳,以减轻围攻中条山的压力。

中国军队最终看出了日军的“声东击西”之计,赶忙下令将主力军从洛阳调回来。主力军火急火燎地赶往洛阳,屁股还没坐热,又要火急火燎地赶回来。可是,部队来回奔波,疲于奔命,竟然在回军的路上被日军堵截并击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烈殉国

大战在即,粮食紧缺,兵力骤减,我军仅凭地理的优势很难抗衡日军的飞机大炮。甚至有日军口出狂言,开战一个小时就能瘫痪我军的指挥系统。

1941年5月7日,日军兵分4路,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发起疯狂的进攻。与此同时,日军奸细趁机进入,找到我军指挥部。不久后,日军特种部队空降到指挥部附近潜伏,等待命令随时发动突袭。

当天,我军前沿阵地被敌军攻破数处,日军穿插于我军之间,各部队之间的联系受阻碍。第二天,43军在失去几个阵地后,提前撤退,日军趁虚而入,将战场一分为二。外加上日军特种部队的存在,导致我军指挥严重瘫痪。没了统一指挥,我军大乱,各自为战,司令部被迫下令撤退。

然而,当唐淮源收到撤退的命令时已经身陷重围,无路可退。这是最早看出战场形势的将军,可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最终,唐淮源将军拼到了最后,不愿被俘虏,举枪自尽。

此战过后,1名上将,2名中将,3名少将永远地留在了中条山,他们都奋斗到了最后一刻,大多都不愿被俘虏而开枪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抗战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一方面是因为日军太过狡猾,另一方面是我军准备的不充足,对战场形势认识的不清楚。一个个将军为了保全民族大义为国捐躯,同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可歌可泣!

专注抗战英雄故事,传播正能量,以大、小人物视角还原抗战真实场面。

任何一个中华英雄都值得被铭记!关注我,英雄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