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再世

五十虚岁,是知天命的岁数,很多古代官员快到了致仕的年龄,身处乱世的刘基却迎来了仕途的春天。

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在朱元璋再三盛邀下,五十岁的刘基正式出山,成为朱元璋的谋臣。初次会面,刘基献上精心准备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时局。他为朱元璋带来一幅堪比“隆中对”的战略图,那就是先解决头号劲敌陈友谅,再回头消灭胸无大志的张士诚,最后北上扫荡元朝剩余势力。先强后弱,各个击破,一举可定乾坤。朱元璋激动地说:“为天下屈老先生也!”

朱元璋继而拜刘基为军师,赐宝剑,令三军皆听命于刘基。在军师位置上,刘基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战局往往在他的掌控之间。朱元璋曾经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朱元璋眼里,刘基就是张良再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基画像,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元末群雄逐鹿的走势完全按照刘基预想的方向发展。从公元1360年至公元1368年,刘基辅佐朱元璋先后剪灭群雄,长江以南尽归朱元璋集团所有。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后人将刘基与西周姜子牙、西汉张良、三国诸葛亮誉为古代四大军师。这四人都是运筹帷幄的军事战略家,也堪称立德、立功、立言的历史完人。若以“三立”评判四人高下,刘基不仅是道德楷模,且辅助主公完成统一大业,立言更是一枝独秀,留下了《郁离子》《春秋明经》《覆瓿集》等多部著作,为有明一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在民间,百姓或许不知道刘基是谁,但一说起刘基的字——伯温,几乎是妇孺皆知,那是老百姓眼里精通阴阳、能够呼风唤雨的风水大师。以至于民间还流传着一部假托刘伯温之名所写的《烧饼歌》。在这部奇书中,人们赋予了刘伯温上下各知五百年的神力,通过这部书,刘伯温成为人们心目中既智慧又玄幻的神人。

截然不同的境遇

平定天下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耐人寻味的是,刘基仅封了个诚意伯,而且还是补封。功劳在刘基之下的后勤总管李善长功列第一,封为韩国公,俸禄4000石,是刘基俸禄的十几倍。即使在伯爵中,刘基的俸禄也是最低的。开国前后刘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境遇呢?

朱元璋称帝后,首先要物色宰相,刘基不贪功、不谋财、不好色,在时人眼里,当然是最佳宰相人选。然而,刘基看起来没有明显缺点,实则缺点异常明显:一身全功,名望熏天,敢于触怒龙鳞,甚至影响到了皇帝的威严;性格过于耿直,在工作上无法通融曲圆,常常不顾同僚的情面;刚强不阿,嫉恶如仇,让众多官僚非常忌惮,许多人欲除之而后快。

在朱元璋看来,刘基本事太大,把他放在宰相位上,自己一百个不放心。他更喜欢平庸的李善长,领导说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突出贡献,也没有明显过错。刘基只得了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闲职。很明显,朱元璋只想把刘基当成一杆道德标尺供着,并不给与他参与朝政管理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画像,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作为一个权术家,朱元璋担心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过于庞大,时而扶持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刘基成了制衡李善长的棋子,更加成为众矢之的。

李善长被诛后,胡惟庸成了宰相,成了淮西集团的首领,他诬告刘基占了一块王气之地修墓,盛怒下的朱元璋下旨罚没刘基的俸禄,并监视居住。

一个嫉恨的皇帝时刻盯着他,一个记仇的宰相时刻算计他,天地再大,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囚笼,刘基困在其间无法动弹。

1375年,刘基在贫病交加中悄然过世,结局固然悲凉,但比起遭到残酷镇压的功臣,好歹也是寿终正寝。而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则落得个千刀万剐、满门抄斩的下场。

大明开国功臣绝大多数身首异处,只有区区几人逃过这场浩劫,刘基是其中的一个。这位薄情的皇帝对刘基算是手下留情了,这从侧面佐证了朱元璋只是防备刘基,并没有真正加害他的意图。

文臣第一

刘基确实是幸运的。身在元朝时,刘基的仕途一挫再挫,始终在小吏小官的位置上厮混。他幸运地搭上朱元璋集团的快车,找到了赏识自己的领导,辅佐朱元璋成功地改换天地,成就了一代帝师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基画像,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刘基在幽暗的历史通道中等了一百四十多年,终于得到迟到的正名。明正德八年(1513),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武宗皇帝亲自为刘基祠撰写了一副对联:

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

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

到了嘉靖十年(1531),刘基得以配享太庙,历经风雨的刘基,终于功德圆满。

文臣第一,这是历史公认。策士无双,作为朱元璋第一谋臣,刘基辅助朱元璋再造了乾坤,可以说无出其右。这里的策士精准地道出了刘基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与精通权术的朱元璋相比,妙计安天下的刘基毫无对策,与一众权臣相比,能掐会算的刘基也毫无算计,“策士”二字对刘基来说既是铁定的事实,也是无情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