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点绛唇(雨恨云愁)》
词作者:王禹偁
雨恨云愁,
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
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赏析
王禹偁(公元954年—1001年),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病死。
王禹偁是北宋散文家,散文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崇尚杜甫、白居易,为“白体”诗人代表。著有《小畜(xù)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其词仅传世一首,即为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此词作于词人任长洲知县时,时值北宋建国未久,词人胸有抱负,希望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于新王朝的建设之中,然而词人刚直敢谏,因此常遭贬谪。词以清辞丽笔,描绘了清新的江南风景,也流露出自己的希冀抱负,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
起句写景,天色欠佳,淫雨霏霏,愁云在天空中聚合不散,但即便如此,雨下的江南城镇依然风景如画。词人的情绪便从词中隐隐流露,雨和云都是事物,本身不具有情感色彩,只因词人胸中积郁,再以此种心情看风景,便觉得雨和云都被愁绪所笼罩了。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即所见之景仍不失美丽,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接着词人的笔触继续勾勒,刻画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景观,水岸边有零星的鱼市,偶见一缕炊烟淡淡升起。对水乡的静谧做了特殊渲染,兴起内心孤独之感。
承接上文的景物描写,词人将视线抬高,见天边一行大雁飞过,排列整齐,远远看去就如同缀在一起,充满生机。词人见此情景,胸中那无法平息的远大抱负因此激起,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然而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十分骨感,自己仅为长洲知县。知县,官卑职轻,想要实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思索到此,词人感叹:我倚栏远眺,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这天下谁能理解我这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呢?只能将“平生事”凝聚到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罢了。
这首词语言清丽,未加雕饰,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蓄沉厚。和当时词坛上流行的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花间”词风颇为不同,对宋初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贡献。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段纯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