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出自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演唱者正是影片女主角、上影演员剧团表演艺术家王丹凤。
今年是王丹凤诞辰百年。9月19日,细雨蒙蒙,武康路395号上影演员剧团的小院里回荡熟悉的旋律,王丹凤的女儿、外孙以及一众上海影人汇聚于此,为她的铜像揭幕,见证“燕归巢”。王丹凤曾说:“演员剧团是第二个家。”如今,铜像面容真切、笑意盈盈,与她生前的同事、好友张瑞芳、赵丹、孙道临等艺术家铜像静静伫立在一起,守望着这座属于上海电影、上影演员的“家”。
王丹凤1924年生于上海,17岁时因主演《新渔光曲》闻名,1951年进入上影演员剧团,先后主演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家》《海魂》《桃花扇》《玉色蝴蝶》等脍炙人口的影片,她的风采也永远留在了大银幕上。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她还曾获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
上影演员剧团的小院里,王丹凤的女儿柳芯反复说“爱”:“妈妈走了好几年,谢谢大家依然那么尊重她、爱她。”
而在剧团一代代影人心目中,王丹凤是芳华绝代的偶像,更是美丽温婉的前辈。她关心剧团创作,对后辈充满关爱。上世纪70年代末,王丹凤出演了农村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表演艺术家洪融彼时是剧组的“小字辈”。时间已过去40余年,洪融依然记得拍摄时的情形:“当时条件艰苦,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要求过一点特殊照顾。”尤其是演员与角色之间反差较大,为了接近人物,“丹凤老师那段时间在农村深入生活,熟悉劳作过程,这给我上了印象很深的一堂课”。
艺术家梁波罗第一次与王丹凤合作,是在田间地头唱沪剧。“当时我刚刚来到电影厂,是一个新兵,有幸和丹凤老师一起为农民演唱,唱的曲目是《庵堂相会·问叔叔》,我就意外成了她年轻的‘叔叔”。”他回忆,在没有伴奏、没有话筒的情况下,两人就这么站在田间演唱。而王丹凤也丝毫没有明星架子,一言一行都让人如沐春风。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郑大圣说,他此生第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就是王丹凤曾是他所在幼儿园的“阿姨”。他至今清晰记得,这位温婉的表演艺术家总是不厌其烦、轻声细语地提醒着班上的“皮大王”们。在郑大圣看来,对几代观众而言,王丹凤就是“真善美”本身,“因为电影的神奇力量,她演绎的真善美永远地留在光影里,让好几代人永远地去追梦,去追念这份人间的奇迹与美好”。
“演员剧团是我们的家。今天我们特别想念上海电影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特别想念丹凤老师。她将永久地驻留在观众心中,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表示。
为王丹凤塑像,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一直以来的心愿,“在铜像制作过程中,我与柳芯交流,得知丹凤老师最喜欢白色,我们就选用了大家现在看到的白色底座”。思绪回到多年前,他记得老艺术家九十多岁高龄时为剧团留下的寄语“永远不要离开舞台”,也记得那一天王丹凤老师留下的美丽纤细手印,也就是剧团重回武康路395号后“星光大道”上的那一枚。佟瑞欣透露,不久前,身为上海市政协常委的他与徐汇区政协主席黄冲等联名提交了关于建立上海星光大道的提案,得到了市政协、市委宣传部的积极反馈。“上影演员剧团已先后为张瑞芳、赵丹、孙道临、王丹凤等前辈建成了纪念铜像,也留下了秦怡、王丹凤、黄宗英、牛犇、杨在葆、达式常、向梅、梁波罗、张瑜、陈冲、郭凯敏、龚雪、王诗槐、赵静、王景春、陈龙、唐嫣等几代电影人的手印。”他希望,这条星光大道能让更多热爱电影的观众近距离看到电影人的印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