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在山东省菏泽市的张和庄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大片没有刻上名字的墓碑。这里,埋葬着136位无名烈士。

“我相信他们每个人兜里,都有一封永远寄不到家里的信,所以每年的春节、清明节我都替他们往家乡寄信,帮他们找回家的路。”这是山东退伍老兵张景宪十几年来最坚定的信念。16年前,张景宪走上了为无名烈士寻亲之路,这些年来,他帮烈士们寄出了1000多封“家书”,寻遍大半个中国,跋涉上万里路……这是一个与红色家书有关的,令人动容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年来,张景宪为帮无名烈士寻亲,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家书”。

1000多封特殊的“家书”

“战士们,我来看你们了。”2024年夏,在张和庄烈士陵园,张景宪用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树叶,又将每一块墓碑仔细擦干净。一转眼,这已是张景宪为烈士们寻亲的第16年了。

“新中国成立前,菏泽这里经历了一场战役,为了国家和人民,许多年轻战士牺牲在了这里。”张景宪说。历经几十年风雨,牺牲的战士们一直默默长眠于此。他们是谁?他们的家乡在哪儿?家人是否在等他们回家?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每当想到这里,张景宪就感到心中一酸。2008年开始,他决心替这些无名烈士写信,帮他们找名字,找家乡,找亲人。

年代久远,相关的资料很少。张景宪几经辗转,终于在部队里找到了一份烈士名单。

这份1947年编纂成册的烈士花名册成了张景宪的宝贝。按照记载,村里埋葬了136位烈士。“他们岁数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也不过三十岁出头。”张景宪告诉记者,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他就按册上登记的地址,一一去信询问。

“该烈士(27岁),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请邮递员多辛苦,帮烈士找到家。”这是多年前,张景宪为杨学义烈士写的“家书”,寄回老家去请求当地邮递员代为寻找。由于不知道烈士家人是谁,因此,收信人一栏写的是烈士本人的姓名。

这样的特殊“家书”,张景宪累计寄出了上千封。多年来,一封封“家书”抵达烈士的家乡,为他们找到了亲人。遗憾的是,还有许多信石沉大海,或者被退回。

“一封、两封、三封……”在张景宪家里,仍保存着厚厚一沓退信,其中一封退信的信封上盖着20个再投和退改批条。这意味着,张景宪已经将此信寄出了20多次,收信地的邮递员也帮忙找了20多次。记者注意到,信封上写着“一直未查找到此地和此收信人,将信件退回,我们会继续查找”。

光坐在家里等不是办法,张景宪心急如焚,每多耽搁一天,烈士们就多等一天,他们已经等了七十多年啊。这么想着,张景宪干脆带上烈士名单和寻亲信件,亲自往烈士们的家乡跑。安徽、江苏、云南……这些年,他跑遍了大江南北,行程累计上万里。

一封封特殊的“红色家书”感动了无数人。邮递员、教师、民警、大学生、热心老人、退役军人……这些年,张景宪已记不清有多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爱心人士、热心网友们参与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已为43位无名烈士寻到了家乡。家书,终于带战士们“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东省菏泽市的张和庄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大片没有刻上名字的墓碑。这里,埋葬着一百多位无名烈士。

100多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张景宪代为写下的“家书”为无名烈士们找到了家人,而每一封“家书”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他参军的时候,别人都是骑马,他家穷,没有马,他就骑着驴。他又瘦又矮,人家看着都乱笑。”张景宪找到新泰市的徐彦墩时,徐家只剩一位嫂子。

那一年,18岁的少年徐彦墩,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半年后,19岁的他牺牲在了菏泽。70多年后,通过这封迟到的“家书”,他才终于得以“回家”。村里人知道他是烈士后,为他建了碑,立在村子的祠堂里。

烈士张登云1946年2月入伍,牺牲时间为1947年12月,牺牲时只有24岁。他入伍那年,女儿出生,第二年,部队上来了信,说张登云牺牲了。家人不知他牺牲在哪里,也无从寻找。直到张景宪替他写的这封“家书”寄回来,女儿才第一次收到从未见面的父亲的消息。

“每年春节,他母亲都在桌上给他放一双筷子,觉得儿子早晚会回来团聚。”这是来自江苏的烈士王殿华的故事。当年,王殿华参军5个月后就牺牲了,母亲坚持找了他十几年,一直坚信他还活着。每年春节,母亲都会在饭桌上给他留一双筷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老人去世。

“一个通讯员,姓亓,莱芜人,19岁,他去联系部队,不幸牺牲,当时大家都叫他‘咸菜瓜子’。”10年前,张景宪的这封“家书”寄出去后,竟意外找到了一位在当年战斗中活下来的战士。当时,老人已86岁高龄,仍坚持重回故地,看望牺牲的战友。站在张和庄烈士陵园的墓碑前,老人说,他仍然记得那些枪炮声不绝的夜晚,记得在他面前倒下的战友

“我写的寻亲家书,如果被退回来,我会原样再发出去。这样能引起邮递员重视,再帮着找一找。”张景宪说,从2014年开始,他每年在1月和7月份发两次信。如今,转眼过去10年,这个习惯依然保持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景宪在张和庄烈士陵园中为烈士们擦拭墓碑。

看看今天的好日子,烈士们没有白白牺牲!

“你看,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张景宪说,当年战士们奋力拼杀直至牺牲,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不再饱受蹂躏,能过上好日子。

如今,他们的心愿早已实现。甚至,比他们能想象到的还要好很多。

记者看到,在烈士们抛洒过热血的张和庄村,如今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人们的生活富足安乐。村里还建起了红色基因传承馆,复原了当年的“野战医院”(村民的老屋),展示战争年代的场景。这里还被规划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研学基地,至今已接待参观团队超过100万人次。如今,村里的许多老人孩子都能讲述红色故事,将烈士们的精神代代传承。

“我们做这一切,是为了告慰烈士,让他们知道,我们张和庄的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们。新中国成立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没有白白牺牲。”张景宪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和庄村建起了红色基因传承馆,复原了当年的“野战医院”(村民的老屋),被规划为红色旅游地和研学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景宪介绍,如今帮烈士寻亲的队伍已经扩展到全国26个省市。

一封封帮烈士寻亲的“家书”,开启了一段段尘封70多年的故事,也引发了一段段新的故事。

如今,张景宪的烈士寻亲队伍已经扩展到全国26个省市,寻亲协会志愿者达2000多人。在寄出“家书”的过程中,张景宪不仅帮张和庄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们寻亲,还帮其他省份的无名烈士们寻亲。

张景宪说,他不会停止,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没有找到家乡。他会继续寄出“家书”,继续走在帮烈士寻亲的路上。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