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 题:上海:“新村”迎新生 筑就人民城市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郑钧天
当前,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打开上海地图,能看到很多带有“新村”字样的地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改善居民特别是工人的住房困难,政府集中建设了一批住宅基地。这些工人新村除了居住功能,还能满足人们日常购物、休闲等需求,有的还有街心花园等绿化景观。老一辈的人回忆,能够分到工人新村的房子,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事。
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发展,工人新村逐步老去。特别是厨卫合用的设计,衍生出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位于徐汇区田林路65弄的田林二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走进田林二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公房,绝大部分已经“老态龙钟”,屋顶漏水、墙面开裂、线缆横行等毛病不断。走进去一看,楼房内部结构逼仄,最多的达到一梯11户,五家共用卫生间、两家共用厨房的情况比比皆是,最小房屋使用面积仅13.5平方米。还有部分楼上居民自行搭建外挂式空间,作为厨房或淋浴间使用,形成了社区“吊脚楼”。
建设人民城市,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过上新生活。推动旧住房改造,要将民主原则贯穿其中。旧住房原拆原还后,居民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于房屋面积大了,还会彻底改变共享厨卫设施问题。
把厨卫合用的旧住房,改造成有独立厨卫的新住房,这是民生实事,也是造福群众的好事。但无论采取哪种改造方案,都需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针对居民提出的改造后增加小区停车位、增设适老化设施等需求和建议,徐汇区房管局和田林街道共同牵头,多轮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在田林路65弄改造项目建筑师刘小娣的手头,打印出的设计稿堆成了一摞:安置房型初步定下16种方案,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再衍生设计出不同的回搬房型方案,根据居民意见不断做增量、完善配套。
田林路65弄改造项目负责人鲍增荣说,根据规划,项目将拆除原有的十二幢旧房屋,新建六幢8层和两幢11层带电梯住宅,居民按“拆一还一”的原则回搬,不但每户都比原先多了独用厨卫和阳台,小区里还增建了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
上海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上海坚持“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2024年上海将确保完成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尤其要加快实施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按照“多策多措并举,一区一地一策”原则,加快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上海城市更新的内涵发生深刻调整,需要统筹兼顾核心功能增强、生产函数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脉延续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建设人民城市,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两旧一村’改造,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上海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未来城市更新将聚焦民生福祉,在助推老城区焕新颜的同时,加快居民家门口的综合服务体建设,满足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验。(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