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倩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种改变,更是一种承诺,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永恒的追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王士林说道,“上海作为城市更新先行者、排头兵,要通过技术的新突破,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让城市更加宜居,要素配置更加完整,高效配置资源,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9月20日,由上海市科协指导,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上海市科协学术论坛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聚集了多位领域专家,聚焦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交通、桥梁等专业领域,共同探索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的“新”推动城市更新的“新”,助力城市更新更充分的挖掘潜力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远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和管理已经从单纯的新建转向了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这一背景下,科创赋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涉及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更新等各个环节。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是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设施的精细化管理,以提升设施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上海城建城市运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丽在论坛期间表示,如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等,数字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上海城建集团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新建项目中,会利用多种新技术来不断提升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维护。”滕丽举例说,杭州文一路隧道项目作为国内首条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隧道,从设计阶段就融入了健康监测和管片标准化监测,确保了隧道的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高延性混凝土(ECC)等,为桥梁拼缝构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材料的高强、高韧和高耐久性特点,为解决传统桥梁拼缝构造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周良介绍道,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拼宽改造技术是现在较为常用的高架桥梁改造手段,新材料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拼宽构造中行车舒适性差、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新老桥梁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同时,像破碎机器人等一批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也提高了施工效率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科创赋能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交通系统,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理念的深入实践,相信未来的城市交通将更加安全、便捷和环保。
自1994年12月建成通车至今,上海高架桥已走过30年,其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让高架桥真正进入了使用的“中年期”。因此,如何延续其使用价值,并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智慧化提升,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
“高架桥的改造不仅仅是延长使用寿命,更在于智慧化、空间利用和品质提升的综合性更新。”周良介绍道,利用BIM模型建立桥梁的新老结构,结合交通分段的“小时级”三维施工动态方案优化施工工序,这样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施工的精确度,减少对交通的干扰,保障高架桥在更新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建立面向中小跨径梁桥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评估桥梁的健康状况,避免潜在的结构性风险。
不仅如此,高架桥下方的空间利用也是更新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上海公路桥、高架桥、城市桥梁的桥洞空间共计有3.2万个。这些桥下空间正在“七十二变”,逐步从功能单一的“水泥森林”转变为充满活力的人气网红打卡点。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赋予了桥梁更新更多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品质提升也逐步走向绿色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路面安全问题尤其在雨天格外突出,湿滑路面使事故率上升了五倍。针对这一问题,高性能多孔生态路面材料应运而生。同济大学李辉表示,“这种材料不仅具有高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路面积水,还提高了公路的安全性,让市民不再担心雨天积水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助力公路更新快速度过‘中年危机’。”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不仅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深刻诠释。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与绿色环保理念的结合,公路交通的更新不仅仅是对旧有设施的修复,更是迈向可持续、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不仅让“中年危机”的高架桥焕发新生,更让未来的城市交通更加高效、安全与绿色。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审核:上海市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