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清北的留学生都不回国,清北就是美国人才的预科班”。

的确,每年从清华北大走出去的留学生中有八成都在学成之后不愿回国,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

但是,有这么一位小伙,美国想自掏腰包用200万将其“挖”走,他却在毕业之际选择回国,如今一出手就是王炸,拿下全球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有史第一人

加特兰公司发布Alps系列CMOS毫米波雷达SoC芯片那天,整个科技圈都炸了锅。

谁都没想到,困扰中国科技界多年的芯片技术壁垒,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一举打破。

一时间,陈嘉澍的名字和他的“逆袭”故事,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来自湖南农村,曾经的留守儿童,就这样站在了聚光灯下,成了中国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谈笑风生的科技新星,童年是在几乎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下度过的。

为了生计,陈嘉澍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大城市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

因为聪明,陈嘉澍直接跳级上了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家人还担心他跟不上大孩子的节奏,结果,这孩子不仅学习毫无压力,还很快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成了老师眼中的“小明星”。

这样的“开挂”人生,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陈嘉澍同时收到了香港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在当时可是轰动全校的大事。

一边是享誉中外的名校,一边是离家近、学费相对低廉的985高校,最终,懂事的陈嘉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力学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他安心学习,准备在力学领域深造的时候,香港大学再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而且是全额奖学金,专业是他一直感兴趣的电子工程。

一边是熟悉的生活,一边是梦想的召唤,陈嘉澍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这一次,他决定遵从内心的声音,就这样,陈嘉澍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靠着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毅力,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节奏,并在高手如云的港大,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陈嘉澍靠着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去美国顶尖高校交换学习的机会。

在美国,陈嘉澍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导师,一位在芯片领域深耕多年的老教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赞赏有加,鼓励他申请“富布莱特科学奖学金”。

这个奖项含金量极高,每年全球只有极少数顶尖学者能够获此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年,全中国只有三个名额,其中一个来自清华,一个来自北大,还有一个,就是来自香港大学的陈嘉澍。

最终,陈嘉澍不负众望,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了200万美元的奖金,成为了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内地首位获奖者。

这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又一次用实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人才的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回国

很多人觉得陈嘉澍肯定要留在美国发展了,毕竟,美国在科研条件和薪资待遇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无论外界如何说,陈嘉澍都没有理会,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2013年,陈嘉澍博士毕业,他毫不犹豫地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回到了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有人说他“傻”,放着优渥的生活不要,偏偏要回国“吃苦”。

但陈嘉澍心里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科技报国。

2014年,陈嘉澍在上海创办了加特兰微电子科技公司,专注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突破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瓶颈,这在当时属于全球领先的技术领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毫米波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安防等领域,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还很薄弱,市场上几乎全是国外产品。

陈嘉澍和他的团队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垄断,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毫米波雷达芯片。

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数不胜数,但陈嘉澍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又一次次从头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加特兰公司正式发布了Alps系列CMOS毫米波雷达SoC芯片,这款芯片性能优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Alps系列芯片的发布,在业界引发了巨大震动,也让陈嘉澍的名字,和“中国芯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加特兰微电子科技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

像陈嘉澍一样,学成后选择回国的优秀人才有很多,比如男孩曹原。

曹原拒绝加入美国国籍,选择回国效力,曾破解百年科学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拒绝加入美国国籍!22岁天才少年回国效力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标签,曹原从小到大就没摘下来过。

三岁从成都搬到深圳,这个电子产品之都好像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别人还在玩泥巴,他已经开始捣鼓各种电子元件,家里的电视机、收音机,没有他没拆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岁,曹原被选拔进入耀华实验学校超常班。

这个班厉害了,三年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所有课程,堪称天才的摇篮。

曹原呢,还真就把这当家了,在学校搞了个小小实验室,各种瓶瓶罐罐,别人看着头疼,他玩得不亦乐乎。

三年后,14岁的曹原带着一堆奖状,轻轻松松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回,他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一头扎进更深奥的知识海洋。你以为他会变成书呆子?

不,曹原的大学生活依然丰富多彩:打游戏、玩摄影、还玩起了天文观测,动手能力一绝,自己DIY望远镜,这动手能力,不去搞科研真是可惜了。

不过,曹原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搞科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18岁的他从中国科大毕业,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继续深造,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学,更具体点,是石墨烯超导。

石墨烯超导,说白了就是让电子在石墨烯材料中实现零损耗传输,这可是能源领域一百多年的难题。

之前无数科学家尝试过,都没找到在常温下实现超导的方法。曹原一头扎进这个领域,开始了漫长的实验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IT的实验室,高手云集,曹原的天赋在这里不算最耀眼的,但他足够努力,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实验室,重复着枯燥的实验操作,分析数据,一遍遍推翻,再一遍遍重来。

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曹原没有气馁,他甚至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将两层石墨烯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堆叠在一起,竟然出现了超导现象!

这个角度,就是神奇的“1.1度”,也被称为“魔角”。

2018年,曹原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给了顶级科学期刊《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论文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自然》杂志的编辑们激动万分,二话不说,直接跳过排版步骤,破例快速发表了他的论文,而且是连续两篇!

22岁的曹原,成为了《自然》杂志创刊以来最年轻的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消息一出,整个科学界都沸腾了,“石墨烯驾驭者”、“天才少年”……

各种赞誉接踵而至,一夜之间,曹原成了科学界的超级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采访邀约、演讲邀请纷至沓来,但他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选择继续留在MIT,潜心研究,不断完善他的“魔角”石墨烯理论。

接下来的几年,曹原像开了挂一样,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

他不仅深化了对“魔角”石墨烯超导机制的理解,还探索了更多层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几年时间,他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5篇论文,这可是很多科学家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外界的赞誉和诱惑,曹原始终保持着初心,他拒绝了美国高薪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国”,这句简单的话语,却掷地有声,感动了无数国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学研究的浪潮中,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财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60百科:曹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